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观
本文选题:杜夫海纳 切入点:审美对象 出处:《前沿》2009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他认为"自在"与"自为"在审美对象中可以调和为一种自律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的赋予审美对象以"准主体"的地位,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准主体"的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便形成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界定为关系性的存在是对传统美学审美对象主客二分存在方式观的一种超越。
[Abstract]:Dufheiner regards the aesthetic object as the "quasi-subject" of "freedom" and "self-action" which exists for us. He thinks that "freedom" and "self-doing" in aesthetic objects can be reconciled to the existence of self-discipline, and on this basis, And creatively endow the aesthetic object with the status of "quasi-subject", so that,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object as "quasi-subject" and "we" as the appreciator form a relationship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Dufheiner defines aesthetic object as the existence of relation, which is a dichotom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object. A transcendence in the view of manner.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徐晓霞;尼采悲剧学说演绎过程和酒神精神实质[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于培杰;论艺术的重复性节奏[J];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7 何林军;;不确定性:象征的基本意义维度[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张尧均;后现代时间性图景——从利奥塔的观点看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潘知常;从“家族类似”到“理想类型”——现代美学的再生之路[J];东方论坛;2002年05期
10 焦淑军;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J];东疆学刊;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仲辉;;对海德格尔“纳托普报告”的再“观看”[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肖湛;许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论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年
9 范霄鹏;文化品质[D];清华大学;2003年
10 陈志远;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范晓明;寻求心灵的自由[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重才;从“新写实”小说看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9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昔勇;关于“共同美”的讨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2期
2 艾斐;;论"共鸣"[J];晋阳学刊;1980年01期
3 潘家森;;“共同美”研究简介[J];哲学动态;1980年02期
4 朱彤;;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多样的统一[J];学术月刊;1980年09期
5 杨治经;;论人性与共同美[J];学术月刊;1980年09期
6 徐尚祯 ,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求是学刊;1981年02期
7 刘世昌;试论自然美[J];兰州学刊;1981年01期
8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9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美学十讲》编写小组;美感的生理心理活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周仁强;“共同美”、“阶级美”非科学命题[J];江淮论坛;198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防工业出版社 新时代出版社 张又栋;科普创作的美学探讨(摘要)[N];科学时报;2000年
2 章祖安;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待续)[N];文艺报;2000年
3 ;生态文学四人谈[N];光明日报;2001年
4 李静;寓审美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尹旭;从审美对象的特征看继承与创新的美学意义[N];中国艺术报;2002年
6 王万举(本文作者为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到底谁在娱乐[N];河北日报;2002年
7 言鸿;商业广告的视觉污染不容忽视[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深圳大学教授 胡经之;摄影文学:审美新天地[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刘福智;从圆明园说开去[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李晓虹;对话与反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6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7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萍;中国上古神话思维与审美意识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红军;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严红梅;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多重文化意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文云;时代的足音和回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盟;超越即回归[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海;接受美学的观念及其对音乐理解问题的启示[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7 姚惠;形象、符号与认同——广告的审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邱霞;刘若愚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1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5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