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形似”“神似”说的解构与重释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切入点:傅雷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摘要】:文学翻译"形似"和"神似"的具体所指至今仍然不够明确。本文追溯这两个概念的缘起和发展,并对"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神似"说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形似"是追求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形式上的相似,为的是完美再现原文的文学性。但追求"形似"要避免以形害意、丧失文学神韵的机械对等,否则"形似"就成了"形死"。"形似"是前提,"神似"是目的,好的翻译是形神兼备的翻译。
[Abstract]:The specific meanings of "likeness" and "god resembla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re still not clear.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concepts,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God" and the theory of "god resemblance". "Similarity is the pursuit of linguistic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arget text and the original text in order to reproduce the literariness of the original text.However, the pursuit of "likeness" should avoid the loss of mechanical equivalence of literary verve, otherwise "likeness" becomes "form death". ""likeness" is the premise, "divine likeness" is the purpose, and good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of both form and spirit.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过晓;;论“神似”不应与“形似”对举[J];文艺争鸣;2010年02期
2 江枫;“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J];中国翻译;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影;;释意理论与口译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2 贾红霞;;可译性的认知理据——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陈颖子;王银霞;;“取神似于离合之间”——从诗学角度探析傅雷“神似”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冯珂;;汉语中貌合神离的平行结构[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范秀华;戴培兴;;诗歌翻译之音乐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李特夫;中国译学标准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李正栓;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卢军羽;席欢明;;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刘银平;;唐诗宋词的英译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刚;张春柏;;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刚;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钟明国;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玉;“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蒋巧珠;翻译家江枫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玉芳;评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亚丹;白居易《长恨歌》的四种英译本对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文峰;象似性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体效果及翻译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8 李倩;诗学视域下《洛丽塔》中陌生化手法在汉译中的再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瑜;[D];浙江大学;2003年
10 胡梅红;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宾;;东晋顾恺之与现代傅雷之跨时空对话——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文学翻译“形神观”之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08年43期
2 李景端;;文学翻译史的一座里程碑——怀念傅雷[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3 柳鸣九;;纪念翻译巨匠傅雷[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4 李景端;;文学翻译史的一座里程碑[J];文学界(专辑版);2010年09期
5 韩笑;;“神似”与文学翻译[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6 常晓华;;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J];文教资料;2009年08期
7 田金平;论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的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柳鸣九;;傅雷翻译业绩的启示[J];粤海风;2007年04期
9 王云霞;李寄;;论傅雷的后期翻译[J];外国语文;2010年03期
10 奉霞;;关于文学翻译的二元对立与第三种状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菁;;试论傅雷的翻译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林森;傅雷翻译文学经典与中国现代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4 陈众议;文学翻译为何屡遭诟病?[N];人民日报;2010年
5 李景端;文学翻译史的一座里程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傅小平;百年傅雷 译坛孤鹤[N];文学报;2008年
7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8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9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10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作用;傅雷与视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胡震;傅雷艺术批评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曹莹;傅雷文艺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7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4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