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语境化:观察文学理论的一种方式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切入点:知识的语境化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在文学理论中,通识、学科、批判理论、跨学科性文化研究等几种不同知识形态,既是文学理论的直接学术语境,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塑造文学理论的重要中介,因而"知识的语境化"应该成为观察文学理论的一种必要方式。同时,语境化与普适性同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框架,都受求真意志的推动,但也都有偏离真相的可能,把握二者的平衡方能接近本真。
[Abstract]:In literary theory, several different forms of knowledge, such as general knowledge, discipline, critical theory and cross-disciplinary cultural research, are not only the direct academic context of literary theor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intermediary of shaping literary theory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Therefore,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knowledge should be a necessary way to observe literary theory.At the same time, both contextualization and universality ar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human cognition, which is promoted by the will to seek truth, but 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deviating from the truth.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索松华;文学理论的两种知识形态辨析——兼论著作与教材的联系和差异[J];琼州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李春青;谈谈文学理论知识论模式的转型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卢衍鹏;;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金海;王永华;;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南农机;2010年07期
7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8 任仲伦;;关于文学理论体系化的方法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刘武;;哲学时代:作为一种自足体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1987年05期
10 竞文;文学理论建构各家说[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6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7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8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叶凯;历史“虚构”与文学虚构[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5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