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言语的存在论根基——“语言学转向”后的文学语言问题之应对

发布时间:2018-04-06 22:18

  本文选题:文学言语 切入点:存在论 出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在"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特别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文论使文学语言失去了生活和诗意的根基。本文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理论,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三个层面,为文学言语的现实性、生命感、交往性、诗意性、超越性等特点寻得本体论依据。
[Abstract]:Under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turn", especial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aussure's theory of linguistics and semiotics, Russian literary theory of formalism, structuralism and even deconstruction has deprived literary language of the foundation of life and poetry.This article draws lessons from Heidegger'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theor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is existence-existence", "community-communication", "existence-transcendence", is the reality, the sense of life, the communication, the poetics of the literary speech.To fi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存在论美学与解构主义之后的诗学重建”(2008sk509)成果之一
【分类号】:I0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邦金,申定宝;传统走向现代的语言之路——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谈起[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张大为;;“诗意人类学”:中国古典诗学与解构主义的精神会通[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

本文编号:1719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9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