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消费语境中的媚俗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08 14:01

  本文选题:媚俗 切入点:泛娱乐化 出处:《新闻爱好者》2011年23期


【摘要】:20世纪以来媚俗艺术盛行。媚俗艺术因其无深度的消遣性而丧失了艺术本该带有的厚重内涵,无法引起消费者永久的共鸣,其实质的伪审美使消费者并未从中享受到真正的美的愉悦感。
[Abstract]: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rt of kitsch has prevailed. Because of its deep entertainment, the art of kitsch has lost the heavy connotation of art, which can not cause consumers' permanent resonance. The essence of pseudo aesthetics makes consumers not enjoy the real beauty of pleasure.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媚俗”现象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0C3JSKY028
【分类号】:J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刚强;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沈从文、张爱玲比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4 骆建建,聂家昕;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5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6 黄艳兰;李敏刚;;消费语境下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悖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俞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3年08期

8 陈振旺;;符号消费社会的包装设计语义学探析[J];包装工程;2007年01期

9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7年08期

10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妮;镂空夜色的飞鸟[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杨立青;先锋小说与“个人性”之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沈君彬;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5 姚忠;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行政决策伦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车磊;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万劲;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及高校德育的导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志华;法国新小说派的时间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邵子华;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质、缺失及发展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柏定国;媚俗的文学从不关怀基层民众[N];文艺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俊;文艺评论要讲真话[N];文学报;2001年

3 蒋晓丽;警惕娱乐文化的畸形发展[N];文艺报;2006年

4 张楠;“让文艺回归心灵”[N];工人日报;2011年

5 江锐歆;批评的立场[N];文艺报;2001年

6 周铭;文艺评论应保持精神品格[N];人民日报;2007年

7 龚丹韵;艺考热:梦想背后的现代价值[N];解放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舫;“文化批评,我拿什么拯救你”[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21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21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