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视觉想象与图像之罔——视觉文本中的想象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08 14:06

  本文选题:视觉文化 切入点:视觉想象 出处:《当代文坛》2010年03期


【摘要】:想象作为感知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不仅存在于文学接受中,而且在对视觉文本的解读与接受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视觉转向"语境中,想象作为视觉文本运作的重要力量,重构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当代人的"图像拜物教"。消费社会中资本借助图像大行其道,通过图像的在场使人身处超现实中而不自觉,使人被图像异化。将视觉文本划分为静态的单幅图片、信息主导结构多样的影像文本与叙事主导结构完整的影视作品三种类型,并分析其中想象的运作,有助于打破当代资本主义以其商业逻辑与文化逻辑建构的客观性神话,能使人们摆脱"图像之罔"进而认识其所处的现实。
[Abstract]:Imagina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to perceive the world, not only exists in literary acceptance,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cceptance of visual text.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turn", imagination,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operation of visual text, reconstructs the way of life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results in "image fetishism" of contemporary people.In the consumer society, the capital is popular with the help of the image,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image makes the person in the surreal and unconscious, and makes the person be dissimilated by the image.The visua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static single picture, the diverse image text with information leading structure an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with complete narrative dominant structure, and the imaginary operation is analyzed.It is helpful to break the objective myth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onstructed by its commercial logic and cultural logic, and to make people get rid of the "image labor"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reality in which it is locate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J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王海洲;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陈越红;裴磊;;电影声音技术:人类思维的外化显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罗骞;;詹姆逊对“生产方式”的坚持与阐释[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凤才;;继承与超越、解构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阐释[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凤才;;继承与超越、解构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阐释[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10 张之沧;;论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6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4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怡;试析香港与内地女性电视节目表现形式的异同[D];南昌大学;2010年

8 易单;绘画中的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现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9 陆秀春;平果县凤梧壮族师公信仰习俗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滨利;卫所移民群体本土化过程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捷;;视觉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J];粤海风;2006年01期

2 杨鹏;;解读英语广告中的视觉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3 朱立国;;古典解释学与现代文本接受[J];艺术探索;2008年06期

4 周宪;;模仿/复制/虚拟——从镜子、摄影与电脑看视觉文化的三种形态[J];中国广告;2004年09期

5 孙晔;丛淼;;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6 刘海兰;胡泊;;视觉文化影响下的美术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2期

7 郭磊;解读视觉文化的符号意义——跨文化交流的视角[J];教育艺术;2004年12期

8 王菡薇;克雷格·克鲁纳斯的明代艺术视觉文化研究初探[J];新美术;2005年01期

9 林焱;;观鱼——从视觉吉祥符号说起[J];艺苑;2006年01期

10 王均霞;;视觉经验对视觉文化作品影响之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建;;影视文化的历史转向——阐释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徐姗姗;;从视觉文化看翻译-跨文化交际新途径初探[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邹宇泽;郭培文;谢慧;;网络摄像机直播促进公民社会[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5 崇秀全;;死亡与摄影[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叶建新;刘大宣;张国珍;;视觉文化在电视中的重要性[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刘燕;;“印象”的危机——谈“印象系列”山水实景剧视觉机制对传统审美的消解[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田中阳;杨清华;;“浅阅读”若干认识误区解读[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9 王瞻宁;刘虹弦;;“信息图解化”现象及其正负效应透析——兼论“读图时代”艺术教育的使命感[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张书彬 王道杰;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N];美术报;2008年

3 孟建;走进视觉文化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5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视觉文化变革呼吁教学的深刻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虞珊珊 本报通讯员 赖富强 本报实习生 韦凤香;提升视觉文化 迎接国际宾客[N];广西日报;2004年

7 孟 建;视觉文化及其涵义[N];中国摄影报;2005年

8 海锦;图像·观看·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10 方晓枫;耳朵里的大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丁莉丽;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浙江大学;2004年

3 胡俊;早期现代欧洲“中国风”视觉文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5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斌宁;从视淫到奇观——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

7 郭红梅;二十世纪早期西方视觉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扬;论视觉素养与高师美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蒋彦书;网络PS图片恶搞的视觉文化考量[D];西北大学;2009年

3 周蓉;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学力“读写算”的意义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迟强;广告文本的视觉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5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6 黄U_凯;穿越图像的力量[D];河南大学;2010年

7 丁升华;詹姆逊的文化转向理论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新疆大学;2007年

9 于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负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721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21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