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语境中文学的现实性
本文选题:后现代 + 现实性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02期
【摘要】:在后现代仿真语境中,看到传统的文学现实性理论之弊端是必要的,认清它的形而上学依据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理论之用应该只在于其方法论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文学,理解文学所展示的无边的生活与复杂的人性。让理论走下神坛,让文学亲近多彩的生活世界,同时,还要为文学向我们展示可能的世界留有一方领地,这是每一位文学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Abstract]:In the post-modern simulation context, it is necessary to see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reality theory, and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cognize its metaphysical basis.However, the use of theory should only lie in its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literature from various angles, to understand the boundless life and complex human nature that literature shows.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literary researcher to let theory go off the altar, to make literature close to the colorful world of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leave one side of the realm for literature to show us the possible worl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吴晓东;;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林潇;;建立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构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火源;论杨绛的反讽——以《洗澡》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曹禧修;小说修辞学框架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J];当代文坛;2003年05期
6 朱美禄;以结构制造存在的幻象——对格非小说《戒指花》的一种阐释[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7 王雪瑛;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2期
8 王艳芳;被复制的文化消费品—论《长恨歌》的文学史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9 谢有顺;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5期
10 曾阳萍;;《反对阐释》:苏珊·桑塔格的形式美学宣言[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5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璞;生活的体验 人性的叩问[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孟文彬;寻找失落的家园——王安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志宏;王安忆小说的探索与转型[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晓芳;论九十年代都市小品文[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夏军英;市民社会世俗人生的女性言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学品;D.H.劳伦斯的神话情结及其文化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丽馨;论王安忆九十年代中期的创作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闫寒英;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上海“另类写作”[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晓军;张竹坡叙事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林媛;;浅谈女性艺术独有的美[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2 刘_g;;对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评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宋艳霞;;哲学思潮演变下文学由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的变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章熙;;论用感官而非释义感受艺术作品[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5 张璐;;浅析后现代主义流派对数码艺术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7期
6 邵力华;;当代中国的后现代艺术之评价[J];艺术·生活;2000年06期
7 高名潞;;没有线条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的思考[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8 何海燕;;浅析解构重构造型观念的演变过程[J];美术向导;2010年02期
9 杜丹丹;;盖蒂研究所获赠哈洛德·塞曼档案和图书馆藏[J];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10 陈继军;;实验艺术材料的精神映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杨俊蕾;;当代意义危机与精神价值重建:文论“现代性”形成的一种描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姜文震;;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刍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文初;;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3 何林军;现代主义艺术精神论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卢缓;内省的张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王仲;我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N];文艺报;2001年
6 ;文学:虚构与真实[N];解放日报;2007年
7 唐玉清;后现代之于法国[N];文艺报;2006年
8 ;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也消解自己[N];文艺报;2003年
9 于文秀;文学史写作中的后现代倾向[N];文艺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珊珊;西方文论,终止于大师身后?[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4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5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超;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身体政治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文岗;如何走出在理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上的误区[D];河北大学;2005年
4 曹玉玺;试论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樊文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互文性理论的演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敏;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席景霞;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中面临的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晓娟;拼贴的叙事: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与刘索拉的《女贞汤》的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6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3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