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与朱光潜诗学观比较
本文选题:马一浮 + 朱光潜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摘要】:马一浮的诗学观是面向传统的;朱光潜的诗学观是面向现代的。诗学方法上,前者侧重整体思维的综合性;后者侧重个体美感经验的分析。无论是以中化西,还是以西化中,最后得出的是一个重构的新的体用(中西互为体用)关系。诗的创作上,俩人似乎都非常强调作诗需要有涵养工夫,但马有玄学倾向,朱则偏于科学。尽管有这些不同,但都丝毫不能抹杀两位学者思想系统的中国立场。诗教观上,马朱则还有形而上和形而中的分别;马的诗教偏向主仁,朱的诗教偏向主情。二人的诗学观甚而是文化观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Abstract]:Ma Yifu's poetics is oriented to tradition and Zhu Guangqian's poetics is modern. In poetics, 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whole thinking and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aesthetic experience. Whether in the process of Sinochem or Westernization,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both of them seem to emphasize the need for self-cultivation, but Ma has metaphysical tendencies and Zhu prefers to science. In spite of these differences, none of them can erase the Chinese position of the two scholars' ideological system. In the view of poetic education, Ma Zhu has meta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differences, while Ma's poetry teaching is biased towards the main benevolence, while Zhu's poetry teaching is biased towards the main feelings. The two people's poetics and even the cultural view can be said to be the same work, different ways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宛小平;;从新发现朱光潜画论“残稿”看其绘画美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刘欣;;朱光潜“不即不离”说之批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朱安迪;;论文学创作的灵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周方;;试论东坡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审美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朱静仪;;定势心理的中介论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于珊珊;;浅谈中国书法的抽象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薛星星;;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孙玉石;;朱光潜关于解诗与欣赏思想的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5 赵永平;陆游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7 唐健君;审美伦理视域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霍永丰;影视传媒教育中的审美幻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伟平;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丽平;动画创作中的灵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郑玺;交互式电子积木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陈翔;帕格尼尼五部小提琴协奏曲情感共性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晶红;论情景喜剧的审美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宁;马一浮儒学教育理念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2 陈谅闻;马一浮的佛学和他致李叔同的函件[J];浙江学刊;1992年06期
3 陈锐;马一浮与复性书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4 束际成;马一浮的儒学观[J];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5 散木;;马一浮的“笑”和“哭”[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6 杜巽;马一浮先生书法艺术[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高迎刚,马龙潜;论马一浮"六艺之学"视野中的易学研究[J];周易研究;2005年02期
8 李庶民;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马一浮书法艺术简析[J];青少年书法;2005年04期
9 潘慧惠;儒学大师的心迹——《蠲戏斋诗前集》和《避寇集》印象[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郭齐勇;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J];中国文化;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许德民;;抽象诗学观[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钱t敝,
本文编号:1799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