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雅俗与正变之间的“艺术”范畴——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中的术语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25 05:26

  本文选题:艺术 + 雅俗 ; 参考:《文艺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艺术"在中国古代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绝无仅有地横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是连接雅与俗、正与变的中间学术范畴。作为"匉"的传统和"圫"的传统的并称,史志列传中的广义"艺术"概念包括术数、方技、工艺三个部分,分别为巫、医、工所专。进入图书目录之后",艺术"转移并收束为书、画、琴、印、棋,成为士人日常修习的余技。因偏离经义,"艺术"从经部降格为子部,被论定为"学问之余事";而与经史明确的源流正变关系,保证了它与学问的一体性,从而成为介于雅与俗、正与变、道与器之间的"游艺"之学。中国古代学术并不在意研究对象的统一,琴棋书画实非独立的学术范畴",艺术"的性质也绝非审美和娱情所能概括。脱离对整个学术体系的考察,很容易出现以西格中、以今律古的问题,抽象术语背后的中西学术体系并不在同一个向度展开。
[Abstract]:"Art" in ancient China is not a common concept, it is unique across the classics, history, children, collection of four major categories,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and change of the middle academic category. As the tradition of "roaring" and the tradition of "Li", the broad concept of "art" in Shi Zhi's biograph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number of art, the technique of prescription and the technology, which are specialized in sorcery,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After entering the catalogue of books, "art" was transferred and merged into books, paintings, harps, prints and chess, which became the daily spare skill of scholars. As a result of deviating from the classics, "art" has been downgraded from the classics to a subdivision, 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surplus of knowledg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ear source and flow of the classics is changing, thus ensuring its unity with learning, thus becoming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and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the changing. The study of "play" between Tao and weapon. Ancient Chinese academic does not care about the unity of the object of study, Qin Q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s not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category ", art" nature is by no means aesthetic and entertainment can be summed up. Apart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hole academic system, it is easy to appear the problem of "Xige" and "Xiguang", a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systems behind abstract terms are not carried out in the same direction.
【作者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QN-120002)资助
【分类号】: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项晓静;;刘仁轨研究三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艳;;怀旧: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新时期以来美术中的怀旧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5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培建;新编《全金诗》补正[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晖;;传统诗学“正变”观念的历史向进与终结[J];社会科学家;2008年11期

2 权雅宁;;中国文论正变史观的历史向进[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陈桐生;;论正变[J];诗经研究丛刊;2001年00期

4 刘书刚;;郑玄《诗经》正变说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年02期

5 李春青;论毛、郑《诗》学“正变”说之合理性——兼谈西周中叶文化空间的变化与诗歌功能的转变[J];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03期

6 陈桐生;;“风雅正变说”溯源——从朱自清《诗言志辨》说起[J];学术研究;2013年08期

7 刘冬颖,杨冬梅;雅诗“正变”与天命观念的嬗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杨晖;;《原诗》正变思想研究的追溯与反思[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杨允;;郑玄“正变”文学观考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10 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正变批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桐生;;论正变[A];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1年



本文编号:1799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9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