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读者创新期待

发布时间:2018-04-25 05:03

  本文选题:创新期待 + 读者 ; 参考:《中国翻译》2009年02期


【摘要】:关于文学翻译批评,"忠实论"和"创新论"之间的唇枪舌剑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过。这种非理性、非科学的态度、"见仁见智"的批评,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具有说服力。本文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结合古汉诗英译实例,论述读者对文学翻译的创新期待。
[Abstract]:With regard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rhetoric between faithfulness and innovation has never stopped. This irrational, unscientific attitude, the criticism of "different opinions", can not rise to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persuasive. Based on western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examples of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readers' innovative expectations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树人大学;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俊雄;“忠、优、美”翻译原则和“体”“神”“表”平衡模式暨汉诗英译实例分析与评估[J];中国翻译;2004年04期

2 丁衡祁;;汉英翻译实践是再创作的过程[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曹秀兰;;谈曹溶词故国之思的意象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柳红霞;;翻译目的驱策下译者的再创作——谈《哀希腊》的四种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陈丽;;“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项西国;;谈语用翻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叶岚;;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的原则——以北京奥运会对外宣传材料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云洲;;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一首词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谭华;;探索“送冰的人来了”接受之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姜筠;;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以《尤利西斯》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冬梅;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晓菲;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甘慧慧;从框架理论看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慧;;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叙事视角选取[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2 张轶哲;文军;;主体间性在汉诗英译中的体现[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3 徐巨成;;汉语古诗意象英译[J];大家;2010年10期

4 赵佳荟;;译者的隐身? 彰显?——谈汉诗英译的归化与异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金静;;诗贵含蓄——评唐述宗译《静夜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3期

6 孙娜;;目的论指导下古诗词英译中典故的处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1期

7 韦艳赠;;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评析《送友人》的三种译文[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刘爱华;秦洪武;;汉诗“象”与“意”的诗性关联及其英译处理[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3期

9 张传彪;;从一首唐诗的英译谈起[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高艳红;;“意象”、“意境”与汉诗英译之配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进桃;;浅析《读者》的成功之路[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叶金娣;;试述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春香;;浅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12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绮生;王甲东;;新时期人文精神对医学科普期刊的渗透趋势[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詹曙萌;;提高导读工作质量 促进图书馆与读者和谐相处[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林爱灵;叶宝珍;;中学图书馆实施人文关怀的思考[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齐丽娜;;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世杰;;从一份调查看农民读者的需求[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梁家崧;;让图书馆能吸引住更多的未成年人——柳城县图书馆开展少儿活动的实践和思考[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清;;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初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智;融资创新期待制度突破[N];经济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彭松;金融创新期待良好制度环境[N];证券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旭;药物创新期待政策进一步驱动[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国泰基金 李宏纲;基金创新期待股指期货[N];证券时报;2008年

5 记者  潘东生;银行服务创新期待“原创”[N];上海金融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周东;自主创新期待一个“温暖”的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孔维纯;2008年 基金创新期待新看点[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高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期待新突破[N];烟台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方剑春;模式创新期待突破困局[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郑红;从美国启示看上海经济[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卫国;互动中的盘旋[D];复旦大学;2005年

2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高健;英语元话语的人际—修辞功能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7 姜欣;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媛媛;汉诗英译主客体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帆;汉诗英译的译者意向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靖怡;汉诗英译的押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郑好;汉诗英译中文化补偿机制的探索[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5 梁娅;建构中的网络文学评判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筠;论庞德在汉诗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孟丽丽;从框架理论角度探究许渊冲的汉诗英译模式[D];吉林大学;2012年

8 郭海燕;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勘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宁大治;英美科幻小说的伦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静;论接受理论及其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9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9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8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