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 传统翻译研究 ; 参考:《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3期
【摘要】: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是我国翻译研究的分水岭。此前的翻译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在翻译内部,以语言转换为研究对象,所涉内容与外语语法一一对应,如英语有定语从句,就研究定语从句如何汉译,有被动语态,就研究被动语态如何汉译。因为传统译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的优越性,翻译者和研究者都没有或不想走出这个圈子。较系统的研究者如张之春、张振玉、钟述
[Abstract]: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1990 s, it is a watersh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Previous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almost invariably focused on the internal translation, taking language conversi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content involved corresponds to the grammar of a foreign language. For example, if there are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there is a passive voice in how attributive clauses a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translate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Becaus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ors and researchers do not or do not want to go out of this circle. More systematic researchers such as Zhang Zhichun, Zhang Zhenyu, Zhong Shu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伯特·博耶斯;吉尼·贝尔-维拉达;史国强;;欢喜与纯粹——略萨访谈录之二[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建辉;;论略萨创作中的理想主义[J];求索;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国强;;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3期
2 于雪坤;吴自选;;再思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3 戎林海;戎佩珏;;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5期
4 杨春花;;对创造性叛逆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宋安妮;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方平;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喜读谢天振教授新著《译介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02期
7 吴琳;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阴山学刊;2005年02期
8 李海燕;;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9 张帅;;文学翻译中意象的改变和叛逆[J];作家;2008年06期
10 王晓敬;杨琪;;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林区教学;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4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7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9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4 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澈力木格;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许敏;从改写理论解读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彭凡;文学翻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6 邵爱琴;文学翻译中再创造性叛逆是实现忠实的手段[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刘晓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9 陈晶晶;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莉;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01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