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神性”与艺术理想——中西文论中的审美理念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4-26 07:35

  本文选题:艺术境界 + 自然 ; 参考:《艺术百家》2011年01期


【摘要】:不同民族文化里,艺术都无不与"神性"密切相关。倘若没有"神性"作为参照,今天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不知会是怎样一种境况。这是因为"神性"作为一种终极审美理想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这一审美理想集结并包蕴了各种相互关联的概念、思想,是一个取之不尽、日用日新的理念泉源。可以说,终极审美理想一旦缺席,艺术批评或审美教育将旦夕之间一败涂地。尽管古代文论对于艺术中的"神性"并不乏探讨,但大多见之于印象式、直觉式的点评和表述中,不免失之模棱、草率。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将从中西古代文论中提取论述艺术表现中神性、神创及神韵的相关理论及批评资料,并据此考查中西文化是如何将神性的理念糅合于艺术理论和美育之中的。其次,在中西传统审美理念异同比较的基础上,笔者将深入挖掘艺术创作和神性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理论洞见并加以逻辑分析。最后,笔者将对这些散见于中西古代文论中的洞见进行重新构架,探索神性对当今美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揣摩艺术所表现的审美理想如何才够得上"神性"的层次,而艺术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抵达"入神"的理想境界。
[Abstract]:In different cultures, a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vinity. Without divinity as a reference, today's aesthetic ideas and artistic creation do not know what kind of situation. This is because "divinity" as a kind of ultimate aesthetic ideal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is aesthetic ideal aggregates and contains all kinds of interrelated concepts. It can be said that if the ultimate aesthetic ideal is absent, artistic criticism or aesthetic education will fail. Although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did not lack of discussion of "divinity" in art, most of them were found in impressions and intuitionistic comments and expression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will first extract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critical materials on the divinity, creation and rhyme of artistic expression. Based on this, it examines how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ombine the concept of divinity with art theory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ic creation and divinity. Finally, the author will re-frame these insights scattered in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of China and the West, explore how the divinity has influenced modern aesthetics, and figure out how the aesthetic ideals expressed by art can reach the level of "divinity". And what kind of quality should the work of art possess to reach the ideal state of being absorbed?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王守龙;;强国究竟需要什么人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马古兰丹姆;;体育舞蹈通向奥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朱兵;;《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评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梅;;《庄子》与文人绘画的创作心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姝昱;;《文心雕龙·物色》评析[J];才智;2011年29期

7 胡存之;文化合理性的追寻与批判[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8 祝江波;;论李白政治悲剧与古代“士”文化精神之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李争光;;邹宗德楹联艺术评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10 方武;;《论语》中无标志章疑义解析[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米文科;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文平;虞翻易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胡庆龄;吴梅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霞;辛弃疾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赵炜中;试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静;“以意逆志”阅读教学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连枫;中职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志平;重塑“师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文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竹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振;朱子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靳晓理;民生问题的和谐解[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月冬;敬畏自然:从老子到托马斯[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赵丽娟,王红;论《古舟子咏》中蕴涵的神圣自然力[J];邯郸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高文盛;科学技术伦理向度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赵沛林;;川端作品的艺术自我观照[J];日本学论坛;2008年03期

5 张宗龙;司振龙;;论Aesthetic Ideal(美的理想)的四个维度——与李泽厚、邓晓芒等先生商榷[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6 章怡雯;;谈古琴艺术中的儒道美学思想[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09期

7 毛贺力;;谷崎之“乐”与川端之“哀”——《疯癫老人日记》与《睡美人》的比较研究[J];名作欣赏;2011年15期

8 孙民增;;意境散谈[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魏红霞,贾丽艳;关于人类自我定位的哲学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广容,李文胜;以系统观考察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高仪;;从“大团圆”到“大悲剧”——谈傣剧《南西娜》的结尾[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2 刘广绵;李畅;;和谐文雅的艺术境界——谈中国画诗书画创作形式的源流[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栋;丁昶;;探寻设计与自然的和谐之道[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梁克隆;;混茫伟岸 飘逸空灵——略论《庄子》散文的艺术境界[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邱茂峰;刘秀梅;;摄入伏马菌素B1的人体尿中二氢神经鞘氨醇(Sa)、神经鞘氨醇(So)和Sa/So比值的检测(译文)[A];21世纪人类食品面临的新问题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毕玉海;丁壮;;禽流感的跨种间传播[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徐祥民;;宪法中的“环境权”的意义[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8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赖英荣;朱庆棠;;人类外周神经在化学萃取前后的组织形态变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王倩;贾丝玉;;狼图腾——《狼群中的朱莉》中的狼意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水天中;开阔和自由的境界[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甘肃省庄浪县万泉中学 马国安;密不透风 疏能奔马[N];科学导报;2005年

3 李骞;智慧的诗意写作[N];文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郭珍珠;年终岁尾 尤其需要“在状态”[N];辽源日报;2010年

5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人类源于非洲吗[N];光明日报;2000年

6 孙杰锋;画到写意最关情[N];美术报;2007年

7 张开逊;人类开始写字[N];大众科技报;2001年

8 ;科技将建造未来的人性宇宙[N];中国经营报;2002年

9 侯文蕙;环境保护主义:人类的理性反省(上)[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夏欣;周国平: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丽;Hedgehog信号途径主要分子在人类上消化道发生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闯;绿色政治的诉求与构设: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5 史丽;人类CYP2A13基因SNPs及其与喉、咽、鼻恶性肿瘤危险性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8 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9 胡震;傅雷艺术批评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锦凤;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D];中南大学;2007年

2 林汉精;陶渊明觉醒的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璐;自然的呼唤[D];安徽大学;2005年

5 党西民;责任与逍遥[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彭佳;从困境到融合:对薇拉·凯瑟早期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四川大学;2005年

7 吴玉生;产品设计的情感要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雷江梅;庄子政治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何亭;卢梭“自然”与“文明”对立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5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5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