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身体主体性与审美关系理论

发布时间:2018-04-26 12:30

  本文选题:主体性 + 身体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摘要】: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relationship of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Marxist practical philosophy, which overcomes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y by human perceptual practice. The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ers such as Melo Ponty are also committed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y advocate replacing consciousness subjectivity with body subjectiv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preconceptions of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y about perception and rationality,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t reveals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nd regards artistic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rehend this relationship. The thought of body subjec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rfecting the aesthetic relation theor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essence of ar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斌;;身体“炼狱”中的知觉体验与道德困境[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2 丁艳;;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浅谈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对“身体”符码的表达[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3 陈妍言;;生命力的感受——解读《造型的诞生》中“造型”的方法[J];美与时代(上);2011年08期

4 马丁·坎普;李云;;莱昂纳多·达·芬奇:作为机器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机器[J];装饰;2011年09期

5 黄建宏;;贫穷:交易与流通的边境、消费的巴别塔[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6 尹吉男;;肉体与清纯——关于老达(陈连富)的人体雕塑[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7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J];美术文献;2011年01期

8 陈丹青;;艺术教育[J];书城;1998年11期

9 彭筠;;《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出版[J];世界美术;2011年02期

10 魏星;;艺术史语境里的新媒体艺术[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芳;女性主义,,走不出男权?[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美国 孙康宜 译 叶舒宪;从差异到互补:西方与中国研究的互动[N];文艺报;2001年

3 苏民;作为现代行为艺术的身体写作[N];中国审计报;2002年

4 方彦;女性文学之伪[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荒林(作者单位:首都师大中文系);女性文学批评:话语资源和本土经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朱国荣;反传统,反艺术的行为艺术[N];文汇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林;论艺术的身体性本源[D];武汉大学;2005年

2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青峰;论艺术化生存与艺术创作[D];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

4 尚景建;谱系学方法与身体关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麒麟;家园下的张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苏永佳;生命狂欢中的感性及其升华[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霍芳芳;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的作者观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6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6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d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