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戏剧文本中的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研究
本文选题:话语角色 + 话语角色转换 ; 参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笔者以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为主要语料,识别和区分了汉语交际中的话语角色类型,着重探讨话语角色转换的深层动因、语用效果及主要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言中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的模式和动因与英语基本相符。因此,以英语语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话语角色类型及角色转换的理论框架也基本适用于汉语语料的分析。与此同时,汉语中的话语角色及其转换也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对于汉语中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深入研究,对于发展和完善语用学、话语分析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Abstract]:Taking the dialogue of characters in the drama text as the main corpus, the author identifies and distinguishes the types of discourse roles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deep motivation, pragmatic effect and main way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ro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s of discourse roles and the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of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English. Therefo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iscourse role types and rol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English corpus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orpu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discourse rol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also have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depth study of discourse rol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ragmatics,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俞东明;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巍;;从语用原则看社交语境的应用[J];理论观察;2007年06期
2 王立新;;基于语用原则社交语境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8期
3 陈晦;;语用前提运用的认知性透视[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雷术海;;话语交际与语境关系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张楚乔;;《傲慢与偏见》中的话语交际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6 俞燕明;;浅谈语用预设的翻译[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7 盛玉麒;吕艳辉;;“应用语言学”与“语用学”术语辨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02期
8 余思思;;指示词语的翻译与语用学[J];文教资料;2006年27期
9 朱剑飞;;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黄燕青;;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莉娜;;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瞿麦生;;隐喻的语用学探赜[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黄清贵;;论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中Rhett Butler形象的塑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杨枕旦;;介绍新版《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辞典》——兼谈语用学与词典编纂[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红;;在语篇教学中加强语用观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龚启荣;林邦瑾;;侔与制约逻辑语用学1、2、3准则[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10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4 韩毓海;对话熟悉的陌生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张春泉;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N];光明日报;2005年
7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美珍;法庭调解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诚实的政治,清晰的语言[N];南方周末;2009年
10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翔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张录侠;衔接连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3 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4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曹红艳;论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6年
6 周漩;从语用动态顺应论看汉英谚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8 梁良;论广告英语中语用预设的功能[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徐希文;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欣;英汉言语幽默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7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