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科学性—从文体学的视角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 文学文体学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近年来兴起于西方的文学文体学理论,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它集中讨论了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该理论对于阐释文学翻译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纵观翻译理论界,许多学者由于过于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忽视甚至否定其科学性;然而艺术性和科学性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借鉴文体学理论,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本文指出:文学翻译无论是从语言表层还是从整体效果看,只有以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分析为基础,才能克服传统文学批评主观印象之不足,从而创造出既有艺术美感又忠实可信的译文;相反,若脱离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分析,则极易造成假象对等的误译,即表面看来极具艺术性,实际却歪曲了原文真实的意义和艺术效果;文体分析理论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为文学翻译的主观艺术创造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是文学翻译艺术创造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的重要保障。
[Abstract]:As a bridge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stylistics, which has emerged in the West in recent years, has opened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iterary stylistics refers to the stylistic school whose purpose is to explain the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ry texts. It focuses on how the author expresses and strengthens the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effect through the choice of language. This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out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ory, many scholars neglect or even deny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because they emphasize too much on the artistr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however, artistry and scientificity are intrinsically related and inseparable. Based on stylistic theo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literary translation can only b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original text, whether from the surface of language or from the overall effe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subjective impressions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we can create a translation that is both artistic and reliable. On the contrary, if we separat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 we can easily make false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hat is to say, on the surface it looks very artistic, but it actually distorts the true meaning and artistic effect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heory of stylistic analysis provides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method and standard for the subjective artistic cre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rt to b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珠;仿拟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张枝新;张德让;;从个性倾向性论辜鸿铭英译儒经的动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戴俊霞;论英语口语中的两大句法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杨东芳;汉英双关语的语义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谭颖沁;;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郭丽华;“硬卖”型与“软卖”型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8 于艳红;英语介词及其翻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汪碧蓉,杜玉环;医学期刊英文缩略语的使用与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03年01期
10 叶云屏,梁薇薇;科技语篇中的人际功能及其表达方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卢丹晖;;机器翻译的应用前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凌珊;;中文影视标题的英译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熙宗;霍四通;;语体与语言规范化[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软新闻的汉译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慧;英文广告语言特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开顺;计算机英语的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高洁宇;评INCOTERMS 1990中译本[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任庆梅;语域理论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覃玉荣;新闻英语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10 何子章;英语习语的特点[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1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1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