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寻求心灵的皈依
本文选题:生态批评 + 心理视角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摘要】:生态批评对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不能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关系显在层面的批判,而应不断深入人的情感、精神、观念等符号层面进行揭示,将批评的视角向人的心理延伸,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置到人的整个心灵世界中来加以观照,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Abstract]:Ecological criticism reveals the root cause of ecological crisis not only in the critiq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also in the symbolic level of human emotion, spirit, concept, etc., which extends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ism to human psychology.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put into the whole mind worl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婷,陈红兵;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林震,张勇,张闯;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体现和落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杨联芬;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宣兆凯;环境伦理走向实践的路径探索——建构以环境保护机制效能为取向的环境伦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盛国军,张浩;环境伦理与科学发展观[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漆思;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7 余谋昌;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8 张德昭,何文模;自然价值论的存在论维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王素娟;对生态伦理的几点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丁晓阳,冯建平;生态伦理学价值取向与开发生态旅游[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仲佳;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博玫;《紫罗兰》(1925-1930)的“时尚叙事”[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晓玲;康拉德的《吉姆爷》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4 张冰;荣格原型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茂林;从自然价值论到自然本体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梅晓云;对伍尔夫及其《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戴尊红;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性生态人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苏令银;深生态学:理论及其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永顺;孙海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文艺理论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文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救赎——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狼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支运波;;文学性与关怀意识:生态批评的旨趣[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4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9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10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7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8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2 蒋文;生态危机中的文化反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何立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路璐;生态批评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永霞;在自然的沉思中相遇—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比较论[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4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5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