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技术哲学之维:网络文艺研究的理论提升

发布时间:2018-06-08 02:15

  本文选题:网络文艺 + 技术哲学 ; 参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技术哲学之维,乃是网络文艺研究理论提升以促进文艺学基本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机械工业社会造成科学与技术、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一系列割裂,当代电子媒介则在逐步扬弃这些割裂,而强调"形式"的作用、确立"形式"为人的感知模式,乃是当代艺术形式本体论与媒介形式本体论的相通点。人的感知模式在机械时代是割裂的,在电子时代则是整合的,而艺术形式感知模式的重要特征正在其整合性。电子技术固有的多媒体性、娱乐性及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文艺创作中人与人互动关系的过分突出,致使网络文艺很难产生思想深刻的作品。技术哲学与经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将会大大推进网络文艺研究。
[Abstract]:The dimen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theory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c paradigm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dustry society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eparat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and form, technology and art, while modern electronic media are gradually abandoning these separations and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form". It is the common point of contemporary art form ontology and media form ontology to establish "form" as human's perceptual mode. Human perception mode is fragmented in the mechanical age and integrated in the electronic age, and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stic form perception mode are its integration. The inherent multimedia natur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the involvement of entertainment and commercial capital, and the excessive promin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in the creation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make it difficult for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to produce profound works of thought. The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of economy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on the network.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巨乃岐,邢润川;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马拥军;真理的含义与类别[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伯鲁;技术划界问题的一个广义优化解[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2期

4 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的技术困境问题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1期

5 郭芙蕊;廖红霞;;技术的简单化复归及其对人性的解蔽[J];兰州学刊;2005年06期

6 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五)——德法边界互相呼应的煤钢遗址[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04期

7 王飞,刘则渊;德韶尔的技术王国思想——简评《关于技术的争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05期

8 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5期

9 巨乃岐;试论技术价值的“双螺旋结构”——从技术价值的形成看技术的基本价值形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虹;技术负荷政治的哲学追问[D];东北大学;2006年

2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3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4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王国豫;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凌小萍;技术发展的社会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3 蔡乾和;从实践论的观点看科技异化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淑英;论体育运动中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美妍;科学仪器的实在论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叶美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理论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邓文伟;论技术悲观主义[D];湘潭大学;2007年

8 王飞;技术进步与产业嬗变互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李绍宏;技术进化的价值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杜昌洁;论技术价值的评价[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汉论坛》一九八三年总目录[J];江汉论坛;1983年12期

2 王海山;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的方法论[J];哲学研究;1984年10期

3 孟宪俊;;新的技术革命与技术理论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4 于靖;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概况[J];哲学动态;1985年07期

5 舒英;;边缘学科中的认识科学与技术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2期

6 ;《安徽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总目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玉清;苏举行纪念凯德罗夫的第一次会议[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7期

8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一九八六年总目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04期

9 В.А.列克托尔斯基;Б.Γ.尤金;草坪;;纪念凯德洛夫会议[J];世界哲学;1986年04期

10 黄麟雏 ,陈爱娟;技术伦理学研究十题(资料)[J];道德与文明;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大洲;关士续;;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凡;;技术与自然:国外技术哲学研究的新思考——第12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述评[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凡;;技术知识:国外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新进展——荷兰“技术知识:哲学的反思”国际技术哲学会议述评[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万长松;陈凡;;苏俄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肖显静;;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看生态技术的确立[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则渊;;理论科学学一般问题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7 肖峰;;“造物”的语义分析[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赵芬妮;胡锡安;;从古代技术特点探求技术哲学本质[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德伟;;《人工物引论》目录[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自英;时代呼唤技术哲学的发展[N];科技日报;2000年

2 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孙雷;略论高技术的负效应[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李智 通讯员 任怡璇 李爽;鸿鹄高翔万里云[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4 曹志平;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范式的确立[N];光明日报;2002年

5 张利军;科学作品还是小说?[N];科学时报;2002年

6 路甬祥;一本有开创性的新著[N];人民日报;2002年

7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吴晓江;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生长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张志勇;政府入世时不我待 [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9 哲学所学术动态分析课题组;进入21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王大洲 关士续;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明安;仿真与技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吕品田;动手有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戴艳军;科学技术管理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6 王树松;论技术合理性[D];东北大学;2005年

7 秦U,

本文编号:1993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3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5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