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发布时间:2018-06-08 03:00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 后现代社会 ; 参考:《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摘要】:正一审美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概念。特里·伊格尔顿将从古希腊城邦制到后现代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化划分为"合—分—合"三阶段。在他看来,哲学有三个伟大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所吸引?这三个
[Abstract]:Zhengyi aesthetic culture is a historical concept of continuous moveme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erry Eagleton divided the culture from ancient Greek city-state to postmodernism into three stages. In his view, philosophy has three great questions: what can we know? What should we do? What are we attracted to? These thre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的定位与理论”,项目编号:06BZX06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导论”,项目编号:05JA750.11—44030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童恒萍;;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天峰;李健;;论后现代状况中的审美现代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4 张振华;试论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传播特征[J];学术月刊;1997年04期

5 宋新军;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文化和审美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申洋;;浅议21世纪审美情感的文化境遇[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8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9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常新,赵伯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消费化倾向的反思及其构建[J];经济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铃木章能;桑村特里沙;;后现代的厌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7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9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4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10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7 侯伟;试论中国当代电视剧审美文化的转型[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4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4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