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伊格尔顿对本雅明“解构”思想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8-06-17 02:13

  本文选题:伊格尔顿 + 本雅明 ; 参考:《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摘要】:"革命的本雅明"是伊格尔顿思想转型的重要理论资源,与此同时,伊格尔顿又深受"解构的本雅明"影响,这种影响在内部的方法论前提和具体的方法策略上,以及外部的写作风格上,都有广泛而清晰的体现。然而,这种解构思想主要集中在感性的方法论层面,它不同于解构主义的极端破坏和颠覆,最终指向的仍是"革命的本雅明",即文化政治批评的构建。
[Abstract]:Benjamin of the Revolu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for Eagleton's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Eagleto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deconstruction of Benjami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methodological premise and specific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writing style, there is a broad and clear expression. However, this kind of deconstruction though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erceptual methodological level.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treme destruction and subversion of deconstruction, and the ultimate direction is still "the Benjamin of revolution",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庄加逊;论瓦尔特·本雅明“弥赛亚主义”的文学批评观[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周晓玲;废墟上的理想—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朱立立;台湾都市文学研究理路辨析[J];东南学术;2001年05期

3 刘小新;“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4 金丹元;电视审美与身体文化[J];电影艺术;2005年01期

5 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 莫其逊;论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刘传霞;女性·身体·政治——从三部小说文本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4期

9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10 王慧青;;废墟上的救赎——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7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建刚;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袁洁玲;满足与失落——试论电视作为审美媒介的双重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卫红;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杜军;论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现代性[D];青岛大学;2004年

8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慧玲;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宁;“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J];外国文学;2005年03期

2 范捷平;“逻各斯”辨误[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赖大仁;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文学?——关于米勒近期的“文学研究”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5期

5 刘进;文学理论的基本品格和功能——对“文学理论危机”话题的一种理论回应[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6 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蔚云;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玮;;文本科学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生产[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2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肖琼;;神义论: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逻辑立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洪琛;;穿越理论主义的美学写作——评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6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段吉方;;理论的终结?——“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形态及其历史走向[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8 范小青;;惚恍、出神、惊颤——谈审美体验中的三种形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9 田龙过;;《文学理论》教材中反本质主义文学提问方式的再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赵颖;;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张力关系研究——以穆旦诗歌翻译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2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 连冕;在一种批评的世界观之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陆扬;理论的迷途[N];文学报;2011年

6 袁学骏;艺术经济学正年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8 王文杰;艺术是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赵志军;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难[N];文艺报;2005年

10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2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6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7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9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2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京泽;技术的救赎之路[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8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9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2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