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传统与《李迫大梦》
本文选题:林纾 + 《李迫大梦》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
【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林纾和林纾的翻译,本文通过对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与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原作Rip Van Winkle的对比阅读,运用Andre Lefevere的"改写"(rewriting)这一重要概念说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改写"(rewriting),而这些改写有规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诗学传统对林纾翻译的影响与制控。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Lin Shu and Lin Shu's transla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Li Yu Da Meng" and Washington. By using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rewriting" by Andre Lefevere, Lin Shu's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rewriting", which regularly reflects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鞠红;英汉低调陈述结构对比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张新媛;中国英语、文化与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张碧波;箕子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9 冷卫国;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10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陆刚;;等效理论张力下的翻译认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惠瑛;;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4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艳秋;文学翻译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霞;汉英称谓语对比与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2 申英姬;语体功能翻译方法及其在C/E科技体翻译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01年
3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4 李娜;古汉诗英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王军;《红楼梦》之律诗翻译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玲麟;[D];安徽大学;2002年
7 曹依民;主述位切分与翻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建国;原交际忠实翻译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9 汪媛;[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郑兰英;[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任界;;略论林纾花鸟画的演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英;;两幅特写画 一段友情缘 林琴南、张之汉赠谈国桓画卷史话[J];收藏家;2010年06期
3 刘素萍;;论林纾的山水游记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0年19期
4 马兵;林纾的矛盾——兼谈他与“五四”文学先驱者文学观念的异同[J];东岳论丛;2003年01期
5 黄幼岚;林纾与英国文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秦美娟;;如何看待创造性叛逆与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郑钰;;爱情与契约:重读林纾的译作《吟边燕语》[J];语文学刊;2006年10期
8 江中柱;;林纾与台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吕东亮;;论作为散文家的林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苏建新;;真诚勤勇的楷模林纾完美人格论略[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韩洪举;;论林纾对中外小说艺术的比较研究[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2 郭建鹏;;林纾和他的《闽中新乐府》[A];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以“林译小说”为中心论林纾在文学转型过程中的两难抉择[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以“林译小说”为中心论林纾在文学转型过程中的两难抉择[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苑;林纾和他的《修身讲义》[N];团结报;2010年
2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田望生;严复、林纾与桐城派[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4 青年学者 王学斌;另一半的“五四”[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吴小如;近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部分[N];光明日报;200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林纾[N];团结报;2010年
7 高为;译著版本闲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张剑;辉煌而艰辛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2年
9 洪园波;通古辨今话美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10 王宁;全球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周羽;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上海大学;2010年
4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峰;林纾翻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刘洋;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红;多元系统理论视野下林纾的翻译[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何红;多元系统理论视野下林纾的翻译[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杨丽华;林纾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睿;翻译即改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琳;翻译之改写[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苏超;从操纵论的角度看严复和林纾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文月娥;从目的论看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9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3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