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 + 文学翻译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摘要】: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翻译的动机、拟译文本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或方式的确立,往往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从而使译文本表现出译语文化的印迹。但另一方面,文学翻译是一种有强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译者在明确的翻译动机驱使下,努力摆脱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并借助翻译传播异域文化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改良社会与政治,实现社会革命、丰富译入语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活动既要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操控,同时又在生产着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Abstract]: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not in a vacuum, but in a specific social and ideological atmosphere. Whether it is the motive of translation, the choice of target text, 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or method, it is often restricted and manipulated by the social ideology of the translator's time, thus making the target text express the cultural impri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practice with a strong purpose. The translator, driven by clear translation motives, tries to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target society and to spread foreign cultural ideas with the help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ciety and politics, realize the social revolution, enrich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Therefo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subject to ide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manipulation, but also producing ideology, there is a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燕;试论刘承^y为中国藏书文化所做的贡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曹禧修;;《示众》:独异的杰作[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3 颜浩;民间化:现代同人杂志的出版策略——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和北新书局[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刘雨;;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与文学的精神还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崔云伟;鲁迅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的理解和接受[J];东方论坛;2005年03期
6 陈方竞,朱霞;“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J];东疆学刊;2003年03期
7 谈蓓芳;龚自珍与20世纪的文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钱理群;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田建民;鲁迅:20世纪中国文坛的骄傲——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鲁迅[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钱理群;“为人生”的文学——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写作(一)[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燕萍;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明;现实与理想:比翼或分飞[D];安徽大学;2006年
5 刘敏;先唐教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福光;曾子孝道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金凤;论教师权威的当代困境及其定位[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萍;新闻漫画传播特性浅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夏晔;真诚拥抱灵魂的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弘历;《醒世姻缘传》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2 石晓岩;;从《娇妻》到《娜拉》: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误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焦艳;郭美岐;;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吴静;;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隋荣谊;;文学翻译(下)[J];英语知识;2011年07期
6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7 修文乔;;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兼评王晓元博士《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9 朱思虎;;表意的焦虑——文学性思维的价值祛魅[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吴元迈;;文艺与意识形态[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6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2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4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8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9 段祖贤 舒芳静;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
本文编号:2038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3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