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非诗体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节奏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11:27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 语言节奏 ; 参考:《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摘要】:节奏美是一条相当普遍的形式美法则,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语言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审美调节功能。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与情节相配合的语言节奏。本文结合具体译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停顿的把握,音节的选择,句型的调配,声韵的烘托,叠音词的运用,四字格的配合。
[Abstract]:Rhythmic beauty is a fairly universal law of formal beauty and the soul of all art. Language rhyth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literary works and has a strong aesthetic adjustment function. Any excellent literary work has a language rhythm that matches the plot. Combined with concrete translation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lding pause, choosing syllable, adjusting sentence pattern, setting up rhyme, using reduplicative words, and cooperation of four-character cas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俄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研究”(09YJA74007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莹;《白鲸》意蕴层次剖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张瑞娥,陈德用;浅谈《红楼梦》判词的英译文对意象的处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方国武;;《淮南子》文艺理想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宣琦;;葱绿配桃红——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象征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王东波;;语言本体论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熊婷;;论翻译理论中的质与文,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陈慧;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形式寻根[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宗蔚;李加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蔡燕;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论李商隐爱情诗的“间阻之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一宁;;再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满铭;;三一理论与作文评改[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彦明;李奎报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波;唐诗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党丛丛;哈贝马斯主体间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郝洁;得意莫忘形[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彩思;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与误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索彦英;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探讨许渊冲英译唐诗的审美再现[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朱媛媛;汉诗英译主客体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鸿庆;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璐倩;概念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锴;;文学翻译的神似与形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石敏;;文学翻译中语音的不可译性分析及可能的补偿方法[J];考试周刊;2008年07期

3 宁双;;浅议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J];作家;2011年12期

4 李骁;;文学翻译语境下的增益法之批评与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郑泽;文学翻译(俄译汉)的语言运用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9年04期

6 裴国栋;;浅论文学翻译中的语境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洪婷;;论前景化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9 袁洪庚;;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0 ;第二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评奖揭晓[J];译林;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文敏;;植物与艺术[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7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9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6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静;《两个高贵的亲戚》汉译文本的艺术效果对现代翻译教学的美学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海卿;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5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8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9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8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8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