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反本质主义的“建构”:盲点摸不出大“象”来——兼论文艺学研究中的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共生

发布时间:2018-06-22 06:00

  本文选题:反本质主义 + 建构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摘要】:本文从"工具论"与"审美论"的不同建构事实出发,认为反本质主义的建构只是一种知识论,而不是价值论,因而有抹平一切建构努力的相对主义倾向;并强调重建"政治批评"不能以牺牲文艺学的学科特性为代价,认为只有站在文学的立场确认文学与政治的想象关系才是合适的选择;主张文艺学的研究在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共同作用下探索文学的某些特性与规律。
[Abstract]:Based on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al facts of "tool theory" and "aesthetic theo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nti-essentialism is only a theory of knowledge, not a theory of value, so it has the relativism tendency of erasing all constructive efforts. It also emphasizes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riticism" should not be at the expense of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holds that the proper choice is to confirm the imagi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at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in the dimension of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element dimens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07BZW012)前期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东风;跨学科文化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挑战[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2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陈定家;中国文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易思平;文言文教学的跨学科思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陶东风;;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郑惠生;对大学文艺学的批评能这样吗——就《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姜文振;后现代主义: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5 连敏;《诗刊》(1957-1964)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晓芳;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文祥;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回眸[D];苏州大学;2004年

4 鲁飞;并置与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喻琴;齐马的文本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7 阮小波;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卿霞;从“人生艺术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暨南大学;2006年

9 胡莉芳;游移的“文学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漪澜;张力化的处境与处境中的张力[D];南昌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3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3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空间的理论建构与范式转换[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卢衍鹏;;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郭福平;;“话语分析”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8 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9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闫听;;反思“反本质主义”: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林清凉;多声部“合唱”中的迫问与还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梁君;重建文学:从“本土化”再出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5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N];辽宁日报;2007年

6 李建军;重新理解现实主义[N];文汇报;2006年

7 刘平;迈入文论之门[N];文艺报;2009年

8 石凤珍;反思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9年

9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10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夏开丰;当代英美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逻辑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坤阔;文学翻译活动中作者的重生与文本的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8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范建刚;“元批评”[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1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51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9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