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化批评”特征
本文选题:南帆 + 文化批评 ; 参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11期
【摘要】: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现象的研究具有某种探索前沿性,其文学理论中的"文化批评"所呈现的三种主要特征,既代表了他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看法与评价,也为丰富知识界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他的研究为文学界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对知识界的继续探索和"文化批评"自身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Nanfan, a famous literary theorist, has some exploring vanguard in studying the phenomena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study", and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criticism" in his literary theory. It not only represents his view and evalua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study", but also helps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study" in intellectual circles. His research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literary circl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intellectual circl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itself.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秀萍;;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范永康;;阿尔都塞与阿尔都塞学派文艺意识形态论[J];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3 玻璃村;;野性的思维与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对朱大可的文本分析[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4 肖琼;;悲剧与意识形态——从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念谈起[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5 吴晓;;艺术人类学的西方语境与中国实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郜元宝;;论“中国批评”[J];上海文化;2010年02期
7 高名潞;;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2期
8 吕娟霞;;西方生态批评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王悦;;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两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胡鸿保;张丽梅;;跨文化的心灵旅行——读《尼萨》和《重访尼萨》[J];博览群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3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曹万生;;多重交叉的当下文坛[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徐妍;;新时期文学研究中一个被放逐或误读的关键词——美感——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反思[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施立峻;;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谢明香;;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9 张文娟;;论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建立的必要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10 高瑞泉;;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批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批评的跨学科传统与当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萍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批评是一种公共信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王铁琨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教授 杨尔弘 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语言分中心教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永刚 渤海大学 夏中华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朱大可 侯敏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分中心副主任教授;流行语记录社会的发展变化[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袁跃兴;如此文化工程,为何触动大众神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袁跃兴;“天价文化工程”触动大众神经[N];团结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毛俊玉;《山花》:最后的守望者[N];贵州民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红艳;跑题了,“赵曾门”成热论焦点[N];北京日报;2010年
9 薛晋文;呼唤电视剧“本体批评”回归[N];文艺报;2010年
10 举水;规范化反思、本土化再造: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生命力(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明;清代山东古典戏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8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荣;清末民初翻新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姗姗;论罗斯金自然观和文化观的相互融合关系[D];浙江大学;2010年
3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军;当下新诗口语化写作的文化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以仁;黑人性的遗失与幸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冯君;20世纪英语文学批评的范式革命[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窦波;奥尔罕的钟摆[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恩鹏飞;霍尔顿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欣;《柏油孩子》的生态主义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2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5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