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素养论转向
本文选题:艺术批评 + 艺术素养 ; 参考:《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摘要】:正置身在当前艺术作品五花八门、艺术讯息眼花缭乱的大众文化或消费文化语境中,艺术批评应当如何进行?我这里说的艺术,包括了通常被称为艺术的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时装、
[Abstract]:Being in the context of mass culture or consumer culture with various works of art and dizzying artistic messages, how should artistic criticism be carried out? The art I'm talking about here includes literature, music, art, drama, dance, film, television, fashion, which is often called ar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7&ZD037)成果
【分类号】:J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3 张良林;信息时代符号幻象性断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曾翔;;媒体素养的理论内涵、核心观念及其跨学科性[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5 吴晓;;媒介化时代民间艺术的文化转型[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游建荣;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解读社会演进中的消费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朱晶;;大众传播低俗化产生的原因探讨[J];编辑学刊;2012年04期
8 王为维;;论2010年国产都市爱情片中的性别建构[J];今传媒;2011年11期
9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安红昌;;知识传播的符号学原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吴敏;;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6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立杨;哈尔滨现代商业环境视觉导向设计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佳佳;用视觉形态语义解读设计思维创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丽娜;数字时代平面设计的艺术符号学解读[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岳怀旺;动画角色运动语言及其设计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雪洁;数码产品的性别特征研究与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唐思嘉;作为爱情符号的日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卓;符号视阈下媒介文化的受众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相武;;对流行批评应当说不[J];长城;1997年01期
2 朱小钧;;艺术媒体与艺术批评——第二届青年批评家论坛摘要[J];画刊;2009年05期
3 何桂彦;;什么是当代艺术批评?[J];大艺术;2010年01期
4 沙鑫;;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视野[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5 罗琳;;论艺术批评的发展与艺术观念的更新[J];艺术教育;2007年04期
6 陈晓明;;走出中国电视艺术批评的误区[J];艺术广角;1996年03期
7 刘晖;;谁主沉浮——中国当代艺术家与批评家关系之我见[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王坤;;雕塑艺术批评的入路与出路[J];美术大观;2005年01期
9 刘柒否;;艺术批评与人文学科——回应宋伟光先生的《哲学是艺术吗?》[J];雕塑;2011年02期
10 贺万里;当代艺术批评:存在价值和批评指向[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涛;;艺术批评的尺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丁长河;;艺术批评需要标准[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4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中原;;困境与抉择:关于当代艺术批评制度的批评与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陈东煜;;书法艺术批评千字文[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盛葳;;反抗的终结与阐释的焦虑:中国抽象艺术中的前卫性及其当代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艺术中国网站总监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李心沫;艺术批评需要新秩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卢缓;艺术批评:边界和规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王凯;火热市场中艺术批评何为?[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马克·斯拜格勒 伤郢;艺术批评还有市场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马学东;面对市场,艺术批评如何发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王秀雄;打开艺术批评的视野[N];文艺报;2010年
8 卢缓;有没有一种“80后”批评[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楚勉;面对艺术市场,艺术批评请大胆发声[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雨木;市场呼唤正直的艺术批评家和鉴定家[N];美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震;傅雷艺术批评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3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葛佳平;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绘画公共领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唐乐;Web2.0时代面向社会公众的组织外部传播[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潇亭;法国艺术展览与现代艺术批评的兴起[1850-1863][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2 赵炎;现实的批评与超现实的虚幻[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陶铮;论罗莎琳·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D];浙江大学;2011年
4 肖伟;第一次全国美展与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批评[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秦韵佳;试论罗杰·弗莱艺术批评的特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叶丹;立场[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7 成晓云;道德与趣味[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8 朱玉芬;莫里斯·魏兹“反本质主义艺术观”批判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杨闽;信息时代社会大众艺术素养的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董双叶;“中国现代艺术”还是“现代中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4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6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