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文化之“象”到文学之“象”——由新批评与钱钟书对“icon”的选用看中西文学观念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8-06-25 04:28

  本文选题:新批评 + 钱钟书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中西文学观念中都有关于"象"的术语,但是在传统语境中,无论是image还是象,都还只是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之"象"的特性得到真正的揭示。其中新批评和钱钟书还实现了中西文学观念的对话:他们共同选用了"icon"以强调文学形象作为符号的示意功能,并从隐喻入手分析了文学形象的审美特性,使得文学形象既与一般的形象区分开来,又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艺术形象。
[Abstract]:There are terms about "elephan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concepts, but in traditional context, both image and elephant are only a broad cultural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of literature are truly revealed. Among them, New criticism and Qian Zhongshu also realize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concepts: they choose "icon" together to emphasize the symbolic function of literary image, and analyz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image from metaphor. The literary image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general image and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kinds of artistic imag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
【基金】:孙文宪主持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批评的知识状况和问题意识”【项目编号:07JA751025】 郭勇主持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现代生成”【项目编号:20805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华,吴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学——关于文学批评学的学科定位问题[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谭琼琳;奥尼尔与二十年代美国表现主义戏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刘晟;审美的归根——老子审美思想今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彭少健;以情绪节奏统领音乐节奏——简论英美意象派诗人对诗歌音乐问题的看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罗朗;意象的中西合奏与变奏——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差异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8期

7 陈文新;论钟嵘《诗品》关于流派问题的理论建树[J];齐鲁学刊;2004年04期

8 何清;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施战军;;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陈文新;明代格调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意图说的否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3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9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元富;透过精制的瓮[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琨;论汉代诗歌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石柳;论徐志摩刊物编辑的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海军;另类批评的风采[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梁娅;建构中的网络文学评判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睿;论英国女性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嬗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松麒;工业化社会下的畸形性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素华;诗歌编辑、诗人和诗论家:特殊身份特别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海燕;语文教学对文学文本的意义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薇;;浅议新批评理论的批评标准——以退特张力说为例[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2 张丽萍;于泳;;解析钱钟书“化境”说产生的时代背景[J];作家;2011年14期

3 范小青;;惚恍、出神、惊颤——谈审美体验中的三种形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4 杨山青;;《围城》英译本幽默翻译的文化透视[J];作家;2011年14期

5 齐阿曼;;解读杨绛先生的译学见解[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6 梅启波;;文本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周心怡;;论林纾和庞德“误译”的根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8 曹顺庆;罗富明;;“失语症”与中国文论的“话语转换”[J];红岩;2011年S2期

9 伍志伟;;论《围城》英译本社会方言的失误[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10 郭云;;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4 李衍柱;;相反相成 推陈出新:传统与现代互动的基本规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寨;;艺术思维是意象思维[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毅衡;新批评:“起跳的方式之一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贺立华;燕卜荪诗学与新批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奚同发;文艺批评应保护作家和作品[N];文学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潘欣信;画价缘何两重天?[N];美术报;2007年

5 北塔;作家是否该接受高等教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董学文;新时期三十年文艺理论的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7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陈慧;从苏珊·桑塔格的“释义”说开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许松林;酷评虚拟的文化批判[N];文艺报;2000年

10 王阳;对中国叙述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展望[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澎;论《围城》的辞格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唐玲;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余承法;释“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晓菲;论钱钟书“化境说”的科学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萍;钱钟书“化境”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金星;论叶嘉莹的比较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过晓红;中西美学史上的“诗画关系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王学勤;意图谬见论的文学批评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秀艳;知识的困惑[D];延边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64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64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