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与“人工制品”——对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的人类学思考
本文选题:审美现代性 + “人工制品”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摘要】:"艺术终结论"反映了艺术自现代化以来最大的悖论:一方面是艺术的泛滥,另一方面是人类极度缺乏艺术,艺术成为无力表达人类审美需要和实现审美交流的"孤岛"和"特区",艺术成为当代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视野提出"审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对此,可从审美人类学角度重新定义"艺术",提出"人工制品"概念,重新思考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突出艺术与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艺术与整体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性质,恢复艺术实现审美交流和满足审美需要的中介功能。
[Abstract]:"The end of art" reflects the greatest paradox of art since its moder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overflow of art,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treme lack of art. Art has become "isolated island"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 that can not express human aesthetic needs and realize aesthetic exchanges. Ar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in the generation of society, from aesthetics, art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aesthetic modernity" is only the "imaginative s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modernity. In this regard, we can redefine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rtifact",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echnology, highlight the overall value of Art and human society, and restore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whole way of life. Art realizes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and satisfying aesthetic need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兴明;美学批判:一条需要置疑的思想之路[J];江汉论坛;2002年05期
2 冯黎明;技术的“去蔽”与艺术的“出场”[J];江汉论坛;2002年05期
3 王杰;;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2期
4 王杰;审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与当代文学实践[J];文艺研究;2000年04期
5 祁林;;技术进步与艺术终结[J];艺术百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6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7 李斌;;现代性视野中的流浪意识——以“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为中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董国俊;;依然活着的现代性——评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吴培秀;;人体包装设计应以“道德意识一般”为参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9 吴超;;“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付克锋;中国社会发展良性利益互动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帅建英;张家口市儿童音乐辅导班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纲纪;;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杰;简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J];文艺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良;;“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终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进书;;现代性“终结”与审美现代性批判[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3 侯新兵;;精神价值层面的审美现代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莫筱;;书讯[J];装饰;2008年05期
5 张政文;;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0年11期
6 陈少华;当代文学的一种读法[J];文艺研究;2001年05期
7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8 朱国清;刘玉平;;审美现代性中的《狂人日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0期
9 李松;;如何理解革命“样板戏”的现代性内涵?——兼与宋剑华、黄云霞商榷[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10 施锐;;西方近代美学影响的焦虑——读张政文教授《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韩书堂;;文化多元主义与美的本质问题:关于形式化的历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罗骞;;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话语及其限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10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周计武;读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N];文艺报;2008年
3 钟涵;关于“艺术终结论”“架上绘画死亡论”及其它[N];文艺报;2004年
4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王春辰;艺术终结的全球与中国视野[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刘悦笛;艺术终结于何处[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黄云霞;文学“反智”得失谈[N];文艺报;2009年
8 刘致榕;审美现代性与审美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潘公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审美现代性[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4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5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6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7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黎明;艺术终结问题及其中国式表征[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孔小彬;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辉;现代性现象及其悖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文杰;造物艺术暨民间工艺的形式美及其审美现代性[D];河北大学;2004年
9 王昌树;交往理性视阈中的文化构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丽华;曹禺与审美现代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5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6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