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女性主义理论家视域中的“日常生活”
本文选题:女性主义 + 日常生活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启蒙运动背景下西方经典女性主义理论家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探讨,首先在于清算和批判了把女性局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男性中心意识形态,明确指出女性并不是劣于男性的生物族群,并不是只配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当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其次她们强调女性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空间都不局限于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实现经济的独立和自主的重要性;再次她们强调增进女性在非日常生活领域的权利更有助于两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性的和谐与解放。由于时代局限,西方经典女性主义理论家对于日常生活之于女性解放的意义和价值、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多元特质和多元存在样态还缺乏思辨,给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留下了巨大空间。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of daily life by the western classical feminist theorists lies in the settlement and criticism of the male-centered ideology, which limits women to the field of daily lif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omen are not inferior to men, and they are not only qualified to be wives and mothers in daily life. Second, the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receiving education so that their life and spiritual space are not limited to the daily life field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Thirdly, they emphasize that the promotion of women's rights in non-daily lif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harmony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natur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the western classical feminist theorists lack of speculation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daily life to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and the plura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ence of women in daily life. It left a huge space for later feminist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11CZW018
【分类号】:I06;C913.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珊珊;孙媛;;从“双性同体”角度评麦克白夫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江浩,李伟斌;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章峗;;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赵强;杨攀攀;;不衰的精神,永恒的人格——从《死水》解读看闻一多的人格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戚扬;;《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宽宥的离经叛道者汪太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王淑霞;;生存困境中的孤独体验——读陈染《私人生活》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何剑利;马玉蓉;;女权主义的重新思考——解读《内陆深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刘琨;;和谐与发展——论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中的双性同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赵胜杰;张金霞;;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麦琪在父权社会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宗泉;;卢梭的教师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嵘;;夸美纽斯和卢梭“适应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彩云;;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实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田山俊;;论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观与哲学观的角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讨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李庚;;电视剧中的性别符号体系解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高文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雪梅;幼儿家庭教育中母子冲突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钱艺;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徐霞;初中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策略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8 魏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教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怡;论教育惩罚在高校中的合理使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治;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婷,王芳;波伏娃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薛洪梅;聂翔;;安娜·克里斯蒂:男权社会的他者和受害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3 钟雪萍;多元的妇女学[J];读书;2002年11期
4 罗承丽;致命的飞翔——评虹影的《康乃馨俱乐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5 吕晖;;《金婚》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J];电影文学;2008年16期
6 雷晓敏;;从《生为女人》看川端康成的女性主义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陈杏;;母爱的失落与追寻——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母爱主题研究[J];文教资料;2009年11期
8 李志红;;高校女生性别教育初探——由历代女作家性别意识变迁引发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9 丁晓贤;;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性格扭曲之“爱”的畸形[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10 刘岩;;女性主义、性别化权利与性别差异的伦理学:露丝·伊里加蕾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瓒;女性主义:“真正的我”的经验?[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李银河(社会学家);女性权力的崛起[N];中国社会报;2002年
3 肖巍;性别认同的“麻烦”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武汉大学 严泽胜;欲望、身体、性别表演[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林丹娅;女性文学研究的现实境遇[N];光明日报;2002年
6 马树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N];广西日报;2005年
7 朱刚;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尴尬![N];文艺报;2000年
8 南开大学 侯杰 姜海龙;西方学者的身体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肖巍;欲望与秩序[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丁宁;女性主义不是一种时髦标签[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颖;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燕;万物皆爱[D];河南大学;2008年
2 乔莎;奥斯汀笔下的男性[D];山西大学;2008年
3 岳欣;男权世界的局外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谢部;女人:男权社会中的他者和受害者[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杨;论女性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角色和功能[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雯;女性主义理论与当下第三世界妇女视像话语[D];四川大学;2003年
7 范明娴;反思女性主义法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尚玉;女性的成长:论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身份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3年
9 许佳;发现生活的人将失去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漫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69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6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