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梵语诗学研译及比较诗学发展
本文选题:梵语诗学 + 西方诗学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梵语诗学研究、译介越来越受到印度学者的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这样就催生了印度比较诗学,促使印度学者利用梵语诗学批评西方文学,进行梵西诗学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度学者在梵西诗学比较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并不断奉献出新的成果。
[Abstract]:Since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India in 1947,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Sanskrit poetic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Indian scholars. This gave birth to Indian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prompted Indian scholars to use Sanskrit poetics to criticize Western literature and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Brahansi poetics. Since the 21 century, Indian scholars have continued to explore and offer new achievements on the path of comparison of Van Si's poe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文论史”(编号:08BWW016)
【分类号】:I351;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锡南;;印度梵语诗学研译及比较诗学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尹锡南;;梵语诗学曲语论和西方诗学比较[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3 尹锡南;;中印对话:梵语诗学、比较诗学及其他——访中、印梵语诗学专家[J];思想战线;2006年01期
4 尹锡南;;梵语味论诗学和西方诗学比较[J];人文杂志;2009年03期
5 尹锡南;朱莉;;梵语诗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批评运用[J];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01期
6 曹顺庆;尹锡南;;突破“中西中心主义”学术研究范式的新尝试——简评郁龙余等《中国印度诗学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7 李怡;;西方还是本土: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从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谈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张思齐;;西方比较诗学史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9 尹锡南;;《梵语诗学论著汇编》的学术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10 皮朝纲;《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J];文艺研究;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昌余;;神行电迈 横绝六合——试论李白诗歌的超越之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易彬;;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郁龙余;;中印味论诗学比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洪章 周启超;“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10年
2 杨乃乔邋钟厚涛;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中印古代文化和诗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光明;比较文学: 从深圳再出发[N];深圳商报;2010年
5 静丹;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正在崛起[N];文艺报;2005年
6 谢望新;立足审美 独立发见[N];文艺报;2007年
7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杨四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现状及其态势[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欧阳文风;论中国诗学的生命精神[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3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4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谢应光;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四川大学;2005年
6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7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金星;论叶嘉莹的比较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金;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周放;天方诗学探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刘义军;中国古代诗意论[D];四川大学;2006年
6 贺哈斯图雅;诗镜“形体论”综合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李小军;传统曲论与诗学参照下的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8 喻守国;魏晋以前诗歌本质论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林映梅;宗白华画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雪英;圆融之道:唐n\诗学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5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