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孤独意识 + 边缘人 ; 参考:《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伴随时代的发展,孤独日益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孤独有染,狂飙突进的科技手段仍旧无法顾及人们内心广袤而荒凉的孤独感。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敏感和洞察皆异于常人,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入手,选择英国作家麦克尤恩与中国作家安妮宝贝的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二位作家皆在各自国家从事边缘化的小众写作,,作品直面人在时光流逝中的心灵困境,探索当代生活语境下人的心灵孤独,进而被两国读者所广泛认同。 本文遵循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路:首先,从作家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入手,类比作家及其作品中的相似性;其次,在论证了相似性的基础上,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两者作品中的差异性,梳理源于人性共通的孤独意识在不同语言、不同作家笔下的诉求异同;最后,对两者差异性的产生的根源进行汇总分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得出最后结论,孤独唯有用内心的爱来填补,写作是通往“爱”的途径,正是这样“爱”构成了作家小说中内在的生命力。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lonelines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mmon spiritual phenomenon in the society. Everyone has been involved in loneliness to varying degre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of rushing forward still can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vast and desolate loneliness in people's hearts. The writer's sensitivity and insight to social life ar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chooses the British writer McEwan and the Chinese writer Anne Babe's novels to carry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oth writers are engaged in marginal minority writing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Their works directly confront the spiritual plight of people in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explore the loneliness of the human soul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ife, which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readers in both countries. This paper follows th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irstly, starting with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demonstrating the similarity, taking concrete work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combing the common sense of loneliness from human nature in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writers in the pursuit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inally,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 last conclusion is that loneliness can only be filled with inner love, and writing is the way to love, which constitutes the inner vitality of the writer's novel.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雨海;浅论鲁迅创作中的孤独意识及拯救意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赵德利 ,孙新峰;爱:孤独意识的深化与超越——评沙蕙长篇小说《好校长坏校长》[J];小说评论;2004年06期
3 阳姣丽;《野草》中之鲁迅精神解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孙玉杰;;试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J];科技风;2010年05期
5 梦海;感受孤独[J];现代交际;1997年11期
6 王福栋;;所乐衡门中,欣然赏其趣——有关王维诗中孤独意识的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张莉;;像卡夫卡一样孤独——卡夫卡与中国先锋小说[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张琰;;张悦然小说创作中的孤独意识和忧伤情结探析[J];西江月;2010年02期
9 马晓丽;;论陈染和鲁迅孤独意识的异同[J];语文学刊;2010年15期
10 安攀;;孤独的隐者——论孟浩然诗歌的孤独意识[J];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焱;;高配比麦克矿在不锈钢事业部1#高炉应用[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2 郁葱;;阿毛的意义——感受阿毛的诗歌[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况平;;麦克哈格及其生态规划方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张立群;;“镜中叙述”——阿毛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朝晖;;一首首永远读不淡的诗——读阿毛诗歌,片章感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卓;;纯净的灵魂在梦中飞翔——阿毛的近作批评[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许华;;兰西挂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琳达·麦克卡噶;;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预防[A];生命发展机遇——窗口期营养——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钱嵘霞;;有效利用材料,培养中班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实践研究[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10 周开锋;;深切怀念养猪前辈徐锡良先生——纪念徐老逝世一周年[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瑾;把放错地方的“宝贝”用起来[N];经济日报;2011年
2 ;宝贝巧拍“不能说的秘密”[N];中国服饰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彭冰;“宝贝回家”的前世今生[N];工人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恩树;四年助二百五十一个“宝贝回家”[N];法制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丁鹤;勋章是最值得自豪的宝贝[N];台州日报;2011年
6 曾于里;安妮宝贝的自我重复[N];文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何孟洁 孙楠;气象“宝贝”大放异彩[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翩翩;“羡慕嫉妒恨”简直可恶[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罗俊;各国世博宝贝争留上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记者 彭冰;“宝贝回家”让172个家庭喜圆“团聚梦”[N];工人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金娥;孤寂的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D];山东大学;2011年
2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慧琼;新时期的漂泊叙事与现代性体验[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肖湘宁;二战时期诺曼·麦克拉伦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D];山东大学;2005年
7 陈凌娟;柯莱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宏;从“唯一者”到“现实的个人”[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也冰;麦克尤恩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郭春明;孤独意识的时代凸显与现实关切[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艳;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品中孤独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刘生辉;沈从文小说中的孤独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瑞刚;“他是人类的替罪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瑞辉;陌生世界的闯入者: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的孤独意识[D];暨南大学;2004年
7 黄荣芳;论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宏伟;悠悠天地独怆然 穿越千年一悲歌[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涛;论黄国彬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与“宗教情怀”[D];暨南大学;2008年
10 王丹;刘长卿山水诗艺术风貌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5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