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一个文学的“李约瑟问题”——我们为什么缺少或遗忘文学性

发布时间:2018-06-28 05:28

  本文选题:文学性 + 桐城派 ; 参考:《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当下文学创作和评价中缺少或遗忘文学性是一个文学的"李约瑟问题",只有回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回答。一是新文化运动在反对和摧毁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文论、文学传统时,所要改变的只是其表达形态和所代表的旧道德,而其"义法"的逻辑结构没有改变,并由此形成新的"尊德性"传统,造成了新文学先天的文学性的选择性偏执;二是新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本土情境又强化了"尊德性"的固有属性。一方面用科学理性来批判和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用道德、政治理性来表达强国自救的理想;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学大众化的手段启蒙和组织大众,它使文学创作和评价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学、政治学和道德主义的价值诉求。
[Abstract]:The lack or forgetting of literature in current literary creation and evaluation is a "Needham problem" in literature, which can only be answer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hinese New Culture Movement. First, when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opposes and destroys the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tradition represented by Tongcheng School, all it wants to change is its expressive form and the old morality it represents, but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its "meaning and Law" has not changed. The new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virtue has resulted in the selective paranoia of the literary nature of the new literature, and the local situation pursued by the modernity of the new literature has strengthened the inherent attribute of the respect for virtue. On the one h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is used to criticize and examin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moral and political rationality is used to express the ideal of strong country to save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it enlightens and organizes the masses through the means of literature popularization. It strengthens the value demands of sociology, politics and moralism.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十年)长篇小说研究”(编号:08BZW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03期

2 冯寿农;“语言学转向”给文学批评带来的革命[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3 张全之;道德形而上缺失与“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世俗化[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4 钱冠连;中西哲学的不同语言走向——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5 曾光光;;桐城派的宿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江汉论坛;2009年05期

6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妥建清;;探寻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3期

8 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贺仲明;;“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9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10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姜宇辉;;“写作”之“欲”——萨特的“欲望”本体论及其与德勒兹的差异[A];“萨特与当代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6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9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明;;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对当前一种流行观点的质疑[J];长城;2002年04期

2 张光芒;;再论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J];长城;2003年03期

3 张光芒;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3期

4 陆建德;海上逐“后”[J];读书;2000年02期

5 刘禾;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 再谈西方学术新近的重大变革[J];读书;2000年05期

6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8 钱冠连;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暴鸿昌;清代汉学与宋学关系辨析[J];史学集刊;1997年02期

10 郑闯琦;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一条8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叙事线索[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念《厦门文学》创刊60周年 “我与《厦门文学》”征文启事[J];厦门文学;2011年07期

2 刘士岭;;“雪花社”与新文化运动在宁波[J];宁波通讯;2011年12期

3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余石屹;汤琴;;从一首散文诗看吴宓的为“诗”与为“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江宝钗;;论台湾传统文人社群“行动力”的兴微与变迁──以台湾文社暨《台湾文艺丛志》为观察核心[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6 安子;;桐城文派[J];安徽文学;2011年08期

7 张旭;;浅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跳接[J];华章;2011年18期

8 蒋学杰;张艳梅;;“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确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园园;;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陈士俊;;也谈音乐的文学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鹏;;为桐城派恢复名誉——关于“五四”时期对桐城派批判的批判[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2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3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欧远方;;前言[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7 江小角;方宁胜;;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9 方宁胜;;桐城文学世家的现代转型——以鲁,

本文编号:2076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6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