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

发布时间:2018-06-28 04:28

  本文选题:诗歌翻译 + 格物 ; 参考:《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诗歌翻译同诗歌创作一样,也会发生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施为行为,这些施为行为表现为格物、感物和体物的审美方式。它们都潜在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客体即诗的内容特征以及成诗之后诗歌的审美品质。以中国诗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诗歌创作中这三种成诗方式实现的诗歌文本在翻译中如果能以同样的成诗方式译出,译诗就会继承原诗的审美品质,否则译者可能会相应地改变原诗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造成译诗中物象等内容在美学价值上发生嬗变。这可以成为解释诗歌翻译原理的一个途径。
[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like poetry creation, also occurs the behavior of aesthetic subject to aesthetic object, which is manifested as the aesthetic mode of character, feeling and body. They all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the objec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ent of the poem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 poem after the poem is fin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oetics theory, if the poetry texts realized by these three poetic forms in poetry creation can be translated in the same way, the translated poems will inherit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original poems. Otherwise, the translator may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the original poem, resulting in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objects in the translated poem. This can be a way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s of poetry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46;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成远镜;隐秀与意境比较谈──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严晨;寇玲;付琳;;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性创造[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冯彬;老庄与意境之渊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员林;从中国美学史看中国艺术悲剧精神的缺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9 叶当前;论《艺概》的文艺批评方法[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公善;“气韵生动”论新释[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乐昌;;张载理观探微——兼论朱熹理气观与张载虚气观的关系问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2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根;;产品本土化设计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8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7 秦琴;《溪山琴况》中的音乐审美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贞;超越忧患 走向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崔华勇;;“诗歌翻译”中的“争论问题”及方法新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张建英;;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古诗英译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左景丽;;《红红的玫瑰》翻译批评(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4 邢元平;;衔接和连贯理论与诗歌翻译——以许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5 王伟;;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6 吴琼;;论“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变革[J];考试周刊;2011年58期

7 缪佳;吴迪龙;;互文性理论视阙下《锦瑟》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杨梅;王庆;杨敏;;从吕译《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看诗歌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胡慕辉;王琼;;论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交互主体性——以两个译本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明树;;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以李白三首诗歌英译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陆钰明;;多恩诗歌节奏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筱华;邹慧民;吴春明;;美之集萃与再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王宏印;;毛诗翻译的异域想象空间——以海外华人聂华苓等人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交流背景下的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叶廷芳;德语文学走入中国读者视野[N];文艺报;2009年

4 ;文化交往中的文学翻译[N];人民日报;2003年

5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6 葛崇岳;也说文学翻译信、达、雅[N];安徽日报;2004年

7 白谦慎;刘皓明谈荷尔德林[N];东方早报;2009年

8 袁忠 李兴强;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徜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代迅;文化转向与中心消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陈众议;从峥嵘岁月到黄金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

本文编号:207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6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