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反思后的重构——《钱中文文集》读后
本文选题:钱中文 + 巴赫金 ; 参考:《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7期
【摘要】:正钱中文文集(四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在当今的中国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钱中文先生的学术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术影响将越来越在国内外学术界显示出来。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不少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纷纷撰文就这30年来以及再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ircle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Mr. Qian Zhongwen is not to be ignor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His academic influence will be more and more eviden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2008 coincides with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ny scholars engaged in literary theoretical research have written articles on the past 30 years and mor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玲,武海燕;浅析新时期文论的转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蕾;聂希安;;文学可读性内涵刍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4 孙正国;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曹而云;胡适白话文理论的现代性维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田智祥;金庸武侠小说的现实指涉与理想人格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8 赖大仁;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讨论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龚举善;王宇;;当下文化的多元建构与对话空间——兼论“对话”视野下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提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哲;论赵树理作品中的婚姻模式及其现代意义[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5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丁兆国;戏拟与复调的寓意[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范冬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荣丽春;生命的焦灼与抗争——余华作品现代性的探析[D];延边大学;2003年
5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军伟;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鲁飞;并置与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祁晓冰;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文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走向交往对话的文艺理论——评钱中文西学中用的示范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何群;多元对话时代的中国文艺学建设——钱中文文艺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J];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简圣宇;;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4 蒋原伦;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5 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年01期
6 陈浩;论巴赫金的引语修辞理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秦勇;;狂欢中的躯体——巴赫金躯体理论渊源初探[J];新东方;2008年10期
8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蕴涵[J];小说评论;2010年S2期
9 马君;;浅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中的人本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0期
10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卫霞;;文学:多因素有机统一的社会性创造活动[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刘淮南;;文学是意识形态的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马建辉;;丰富与萧条——30年马列文论研究观察[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3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5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7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8 马建辉;2007年文艺理论热点扫描[N];文艺报;2008年
9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2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2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元厂;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张玉洁;巴赫金视野下《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复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7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周凡雅;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向远虎;钱中文文论中的“三重”变奏[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8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