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理论——对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的另一种解读
本文选题:现代艺术 + 技术 ; 参考:《人文杂志》2009年06期
【摘要】:20世纪"艺术终结"的争论启发我们寻找和构建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和指导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不失为构建现代艺术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自20世纪始,由技术催生的艺术不但日益成为主流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更进一步,技术复制艺术从物性特征、可装配性、复制等多个角度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从内部重塑了当代艺术的理念。
[Abstract]:The controversy of "the end of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inspired us to find and construct a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to explain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practi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y,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modern art theo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rt promoted by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art form day by day, but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 forms such as painting an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Furthermore, the art of technological reproduction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concept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ity, assemblability and reproduction, and reinvents th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insid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徐海云;《好人难寻》——一种结构主义的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丁升华,陶水平;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情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杜书瀛;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中文;论大众文化的发展[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张品良;;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的转换[J];当代传播;2006年05期
9 万书辉;;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经典生产问题[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10 刘心莲;;论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文类特征[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钢;许宁;;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解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2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5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8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9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禹;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悖论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D];延边大学;2001年
3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5 刘瑞欣;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叙事[D];河南大学;2002年
6 钱颖伟;背负枷锁的艰难前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君玲;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9 罗维;诗意的悲悯:萧红小说的叙事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纪蕙;;观看者的技术与主体位置[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2 杨碧香;;谈当今媒材之变对艺术教育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版策划 本报驻深圳记者站 本版撰文 本报驻广东记者 丘森林;细胞记忆 探索艺术本源的一把钥匙[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辛楠;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钱丽丽;“媒介即讯息”[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9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