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审美交往活动的“复调”和“对话主义”
本文选题:巴赫金 + 马克思主义 ; 参考:《人文杂志》2011年05期
【摘要】:尽管巴赫金的思想往往被简化为"复调"、"对话"和"狂欢",但如果要真正把握其思想的源头,还必须回到其早期的哲学美学思想之中。巴赫金正是在自己独创的建立在"我与他人"关系基础上的行为哲学,以"作者与主人公"(包括其未展开的"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审美活动为对象,引入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的审美交往理论的,而其以"作者与主人公"间的交往对话为特征的"复调"和以话语为媒介、以外位性和长远时间为特征的"对话主义"也只有在审美交往的范畴内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理解。
[Abstract]:Although Bakhtin's thought is often simplified as "polyphony", "dialogue" and "carnival", if he really wants to grasp the source of his thoughts, he must return to his early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thoughts. Bakhtin's original behavioral philosophy,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others,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protagonist (including his uninitiated "protagonist and read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ist communicative thought, the aesthetic communicative theory with the tendency of Marxism is forme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municative dialogue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protagonist and the discourse as the medium. Dialogism, characterized by externality and long-term tim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more accurately in the context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巴赫金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07CZW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凌建侯;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J];中国俄语教学;1999年01期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建侯;从哲学-语言学看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4 郭若平;;意义再生产:中共历史研究的批评话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2期
5 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6 刘小新;“话语权力”与90年代文论范式转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8 何明星;主体的多边对话与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之一[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9 张一玮;当代散文批评:以话语分析的方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3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8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永芳;小说对话英译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肖腊梅;莫瑞森小说文本世界中的对话性特征[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国庆;知识观的现代转变与语文基础教育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熊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狂欢化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秀梅;《高老头》对话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宗培玉;站在地狱的屋顶上凝望花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青;互文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9 安燕;再叙述:抗战地形图一隅[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欧阳林舟;课堂教学话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曙光;;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李安;;巴赫金论:时空坐标中的狂欢[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翟婷婷;;巴赫金狂欢式交往模式与马克思未来理想交往模式之比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9期
4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5 童珊;;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比较分析——以巴赫金与索绪尔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6 曾军;重译与沉默——80年代中后期对巴赫金关于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的接受[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宫军;;巴赫金语言哲学观的渊源与走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巴赫金对话主义在当代文论中的命运[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4期
9 秦海鹰;;人与文,话语与文本——克里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J];欧美文学论丛;2004年00期
10 夏忠宪;;文化研究:跨越“语言的囚笼”——巴赫金的文化批评理论实践对文学研究的启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近春;;科学统一总体构成及其知识分类索引浅说[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3 陈大明;;“三个代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领导观[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4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5 张梅毅;季甄馥;;瞿秋白创建新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孙晓毛;;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济广;;马克思主义与“公有民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虞蛟;;浅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10 都培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陶国相;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徐钊;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三维向度[D];苏州大学;2010年
5 韩经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徐化影;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基本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刘小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力;创新实践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普奈斯神话:后女性主义重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何鹏举;马克思主义公共权力观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应然;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应然;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茹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兰州大学;2006年
7 刘琼;试析F·R·詹姆逊的认知测绘思想[D];山西大学;2010年
8 申小蓉;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10 尹礼政;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81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8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