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现代性空间与审美乌托邦

发布时间:2018-06-30 00:12

  本文选题:现代性 + 审美空间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空间是存在的维度之一,是我与世界之间的共在结构。现实空间是生存的结构,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分离、对立。空间现代性突出了生存的困境,造成了人与世界的对立。而审美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对时间距离的跨越,也体现在对空间障碍的跨越。审美以想象力与同情的结合,突破了现实空间,进入了自由的审美空间。这意味着实现了主体间性,恢复了本真的存在。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要求审美乌托邦。只有审美乌托邦,才超越现实空间,展开自由的空间,从而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
[Abstract]:Space is one of the dimensions of existence and is the common structure between me and the world. Real space is the structure of existence, the separation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world. Spatial modernity highlights the dilemma of existence and create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esthetic modernity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span of time and distance, but also in the span of space obstacles. By combining imagination and sympathy, aesthetics breaks through the real space and enters the free aesthetic space. This means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rue existence. The predicament of human existence in modern society requires aesthetic utopia. Only aesthetic utopia transcends the real space and unfolds the free space so as to return to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mankin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兴华;空间秩序中的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2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3 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主要理论及研究的意义——基于空间思想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6年06期

4 刘慧;高校德育工作中美育的战略意义及实施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

6 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7 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J];规划师;2006年10期

8 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1期

9 佘佐辰;感动与原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社会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纪武;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杨立峰;匠作·匠场·手风[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D];同济大学;2006年

6 金勇;增进建设环境公共价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衡孝庆;现代性视域中的城市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展辉;文艺新思维论纲[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龚举善;走过世纪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时宏宇;巴金小说美学思想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茂丽;城市美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5 夏燕;论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淼;当代零售业建筑与零售空间的演变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4年

7 尤强;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晓斐;西方01~89经典作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10 宋书强;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卫东;比较文学与文化现代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王玉兰;;论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J];艺术研究;2008年04期

3 曾长生;;华人当代艺术发展的第三条路——如何走出现代/后现代与东西方交流的迷思[J];雕塑;2010年05期

4 周芸;论艺术语言审美空间的物态化和形式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5 冯宪光;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6 张颐武;;刘介耳《叙事延异与文本细读》(序)(节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林朝霞;杨春时;;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8 张小平;;论先锋艺术及其特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叶舒宪;现代性与原始性:符号如何建构现实[J];民族艺术;2001年04期

10 叶世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J];文艺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张颐武;;新世纪的中国色彩记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5:色彩与城市生活[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厚均;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现代性想像[N];文艺报;2005年

2 陈传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3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永军;激进化启蒙的讹诈:反传统的理由[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现代性”何必用“当代性”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高欣荣;现代性文学史观的反思[N];文艺报;2005年

8 胡晓明;蒙马特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10 王岳川;文学经典的魅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3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7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3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5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6 孙文飞;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陈小妹;文学·都市·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玉平;文学的现代性与大众化的关系[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阳;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霍芳芳;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的作者观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3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83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