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8-09-04 15:39
【摘要】: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传达是诗歌翻译的关键。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语言、文化、意境等方面的重建过程。语言文化差异和译者的文学创造力构成影响翻译中意境传递与重构的主要因素。异化策略、模糊策略等运用在翻译实践中能有效地传递和重构原文的意象。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of poetry creation, and cultural image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poetry translation.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on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cultur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or's literary creativity constitut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ranslation. Alienation strategies and fuzzy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transfer and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imag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希玲;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传递[J];理论学刊;2003年03期

2 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3 罗红玲;论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中的模糊处理[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燕;;文化语用前提与翻译——以《儒林外史》杨译本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明明;;浅探张谷若先生译作中的注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骆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格式塔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张瑜;;从杜牧《金谷园》的三种英译本看诗歌英译对意境的理解及传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王志坚;;英汉诗歌语音意象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孟抗美;用艺术叩开创造之门——“艺术教育”教学案例分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7 吴逾倩;赵文通;;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的译者风格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安静;;浅论古诗英译[J];才智;2010年01期

9 肖志清;;《枫桥夜泊》的模糊性及其多译本现象探究——基于文学符号学的重新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张群星;;注释: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从注释看《格列佛游记》三译本:是讽刺经典,还是通俗读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岩;;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映先;张小波;;格式塔意象翻译:从大观园到太虚幻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君梅;从玄解到证悟[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若楠;典型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典型效应及其延伸[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丁荪;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李娜;古汉诗英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小玲;论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如贵;论意象作为古典汉诗翻译中的翻译单位[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易经;诗歌翻译“三美”例释——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比较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黎;;诗歌文化意象的理解与翻译[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2期

2 杨静;;诗歌翻译中的意象[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3 张向荣;;浅谈汉语古代诗歌翻译中的语言难与文化难[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14期

4 刘怡君;洪春;;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建英;;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古诗英译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吴文南;;《天路历程》中诗歌翻译之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张恒;;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8 王惠萍;;诗歌翻译中存在的难题及补偿策略[J];广西教育;2011年06期

9 高玉军;王贤蓉;;文化意象在诗歌英译中的补偿处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1期

10 徐宁;;异化翻译策略与文化意象的构建——以“龙”的翻译策略与文化意象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晶晶;贾鑫鑫;;中国诗歌翻译的“深秋”和“初春”——访屠岸先生[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芦笛;;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张敏;白夜;;城市洋快餐空间扩散的文化解读——以南京麦当劳肯德基餐厅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诗歌翻译中的作用[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韩然;;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显现出的文化意象[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余平;;“文本间性”与文化意象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立元;诗歌翻译:追寻相遇时的心灵相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明江;哈森诗歌翻译作品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9年

3 丁湘;研究诗歌翻译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交流背景下的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刘笑一;建筑:放大地产文化意象[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北塔;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李菡;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李清;安徽诗人获诺奖提名,闹剧而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3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吴,

本文编号:2222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22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f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