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生态批评理论的深层建构——略论鲁枢元的生态批评研究
[Abstract]:Mr. Lu Shuyuan has never concealed his weaknesses and weaknesses in his academic studies: he is not from a famous college or university, has no academic background, has no academic degree, and has no background for studying abroa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J];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2 鲁枢元;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J];文艺研究;2000年05期
3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峰;出版业如何才能超越媚俗[J];编辑之友;2005年03期
2 韩振华;突围尴尬或陷入镜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剖析和描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冯芬;开拓绿色批评的视野——当代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吴世永;;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危机及重建可能性方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阎霞;论《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程金海;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批评之反思[J];江淮论坛;2004年01期
7 徐放鸣;孙茹茹;;“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与辨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玫;;从动物的角色功能看当代电影的生态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f f ;文艺学的绿色走向[J];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冠青;;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5 雍青;寻求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6 陆兴忍;走向女性主义日常生活诗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永民;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D];南昌大学;2005年
3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4 林志芳;语文教师工作状态审美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秀丽;李渔关于“趣”的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金宗静;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菁;以生态伦理学视角解读《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唐冬琳;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与主体性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机械的“反映论”对创作的危害[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举办“上海笔会”[J];上海文学;1983年07期
3 ;首届《上海文学》奖授奖活动上月举行 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到会致贺[J];上海文学;1984年08期
4 ;翻译[J];鲁迅研究月刊;1985年S1期
5 王舟波;;探索者的苦恼——鲁枢元答记者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6 翟本宽;对创作心理奥秘的有益探索——《创作心理研究》评介[J];中州学刊;1986年01期
7 朱晶;“我所评论的就是我”?——致鲁枢元同志[J];文艺争鸣;1986年03期
8 何志云;;致鲁枢元的信[J];文学自由谈;1986年02期
9 何志云;;致鲁枢元的信[J];文学自由谈;1986年03期
10 皮道坚;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J];美术;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剑澜;;生态主义话语:生态哲学与文学批评[A];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牛晓梅;;从“艺术的生态意义”到生态批评的本土之根[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成慧芳;;广场文艺的生态批评[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化生态与文学艺术[N];光明日报;2000年
2 奚同发;文艺批评应保护作家和作品[N];文学报;2000年
3 余谋昌;学习大自然的智慧[N];中国环境报;2001年
4 耿占春;自然·艺术·精神资源[N];文艺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周玉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N];文艺报;2001年
6 张皓;全球化语境中的生态批评[N];文艺报;2001年
7 张皓;一种新的文艺批评[N];文学报;2002年
8 泓峻;重提文艺心理学[N];文艺报;2002年
9 ;朝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生态美学相结合的目标[N];文艺报;2002年
10 张虎升 朱建东;生态文艺学批评在当前的发展态势[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国庆;作家与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3 侯玉芹;大地的呼唤——19、20世纪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童慧雁;对亨利·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单建国;人·自然·生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翟乃海;崇敬自然[D];吉林大学;2005年
9 陈妙玲;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生态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佘爱春;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9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2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