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三个新趋向
[Abstract]:After the self-reflection of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 in the new century,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is gradually clear. There are three new trends: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presents a multi-pattern situation, seco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gradually tends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problem. The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should continue to extend in the objective and open horizon.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学文;;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趋势[J];文艺争鸣;2007年07期
2 杜书瀛;文艺学向何处去[J];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妹;试论杜甫秦州诗的新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孙亭玉;论杜甫“戏作”之诗[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传曾;从杜诗训释看“无赖”的词义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周星;;杜甫的佛缘禅路与禅意诗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轩蕾;论昭君故事的三重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王志清;“弃”之稳否辨——《赠孟浩然》与《岁暮归南山》之比较讨论[J];名作欣赏;2005年03期
8 姜朝晖;;杜甫与诸葛亮:历史歌咏中的现实意蕴[J];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9 李正民;陈廷敬《杜律诗话》的贡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傅璇琮,吴在庆;杜甫与严武关系考辨[J];文史哲;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1995年
2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文荣;唐代题画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皓政;论徐渭对杜诗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秦雅君;杜甫栖居草堂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宏大乐章及其特色与新变[D];安徽大学;2005年
4 马晶;从余华小说的意象表现看当代意象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7 种竟梅;杜甫陇右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9 李强;论金圣叹的文章观及其对文学评点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素英;穿越时空的心灵连接[D];郑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鹏飞;赵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梅启波;;文本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李俊熹;;从意识形态性到主体意识崛起——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田龙过;;《文学理论》教材中反本质主义文学提问方式的再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李仕华;;扩张的虚无——论文学研究的泛文化症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断裂与延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冯巍;;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董学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前言[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顾祖钊;;后记[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叶廷芳;;百花兢艳的时代——现代文艺风格的多元格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刘中兴;文学理论岂成表演秀[N];湖北日报;2007年
2 钱竞;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俞小石;中国文学理论正走向世界[N];文学报;2000年
4 外文所 文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叶廷芳;百花竞艳的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董学文;新时期三十年文艺理论的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7 党圣元;将答案留给未来[N];人民日报;2009年
8 孙书文;文学理论: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6年
9 王子予 聂茂;文艺理论的建设与使命[N];文艺报;2005年
10 文学所“学科学术前沿报告”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2 李刚;文学翻译的诗学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包兴星;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徐剑;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晓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兴文;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的转换[D];兰州大学;2007年
9 余燕萍;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钱忠平;“尺子”与尺度——关于艺术标准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274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7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