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论”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West and China generally experienced the fate of being worshipped, deformed and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of reason and the overflowing Chinese reality of sensibility, Qian Zhongwen put forward the "new rational spirit", which corr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sensibility, irrationality and anti-ideal, so as to restore the vitality of rationality. He also put "New rational Spirit" into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ut forward a systematic "New rational Spirit Literary Theory". The theory of new rational spiritual literature "has strong realistic pertinence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ds to the predicament of literature, art, value and morality with its rich connotation, which promotes the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rationality." It still ha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游戏相同 规则不同——徐坤和王朔调侃爱情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孙丹;新时期文化产业建设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3 陈尚荣;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4 唐韧;耕耘知识分子的“方寸地”─—杨绛《洗澡》的人文精神蕴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孙丹;新时期雅俗文学的消解运动[J];河北学刊;2000年04期
6 陈丽贞;当代文坛的世俗化趋向──世纪末人文精神讨论之重要一环[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贺桂梅;“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的实践和可能性[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李风;王安忆的自我拯救[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9 罗文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2005年11期
10 张艺声;新理性精神与旧理性意识同构异态论——新理性精神研究之一[J];理论与创作;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雍青;寻求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6 董天策;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周立民;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宇;在角色转换中拓展知性美的空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刚;介入与回应[D];苏州大学;2005年
3 邹华瑾;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颜秉刚;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人文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郝龙;池莉小说创作演变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祖国;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爱华;韩少功:文化寻根的独行者[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杨拓;赛伯空间的精神之旅[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夏清;王朔小说的文化与心理解析[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朱艳芳;从索尔·贝娄三部小说看后工业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D];兰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198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云国;;当代中国艺术品投资法则[J];理财;2011年07期
2 ;“TISSOT天梭2011HisLife中国新面孔评选”颁奖盛典[J];成功营销;2011年07期
3 王文章;;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4 胡应明;柳隐溪;;楚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定位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5 周星;;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学门类建构思考[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6 仲呈祥;;中国当前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7 贺万里;;当代中国学院艺术的生存语境及其应对[J];艺术.生活;2007年05期
8 邵力华;;当代中国的后现代艺术之评价[J];艺术·生活;2000年06期
9 方晓风;;写在前面[J];装饰;2011年09期
10 刘佼;;香港苏富比2011秋拍 尤伦斯专场与亚洲当代夜场颇具看点[J];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王柯平;;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现代意义[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4 鲁明军;;前卫性、正当性与合法性——当代中国实验艺术的一个政治哲学命题[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卫霞;;文学:多因素有机统一的社会性创造活动[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刘淮南;;文学是意识形态的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马建辉;;丰富与萧条——30年马列文论研究观察[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青剑;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将展现多彩中国[N];中国艺术报;2009年
2 涂辛;财富剧增 修养未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杨琳;西泠春拍重磅出击:推出中国第一个“当代中国雕塑”专场拍卖[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7200万能否成为低迷市场的救世主[N];美术报;2007年
6 刘建业;我市举办当代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展[N];济宁日报;2007年
7 任美;《艺术沙龙》新走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崔艳;2007书画市场稳步向前迈进[N];美术报;2007年
9 张俊东;要赚钱,更要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新文;当代书画成为收藏投资新取向[N];汕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互联网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武洪滨;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娜;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走向市场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苗永波;浅析当代中国公共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占晓娟;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D];苏州大学;2004年
4 邓金玉;当代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吉佳;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6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7 宋菲菲;中国当代社会条件下文学消费状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晓蕾;暧昧的抵抗[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波;艺术异化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75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7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