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叙事虚构小说视角的文体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9 16:47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的创新性实践,作为叙述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的叙述视角已成为20世纪叙事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叙事作品的创作来说,它的内容在文本中必然是通过叙述者用话语构成的某种特定的“聚焦”的过滤之中表现出来。没有一种叙事方式不显示为某种特定的感知角度,而叙事方式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感知角度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小说的作者首先要面临的是特定视角的选择问题。不仅如此,对于作品的批评者以及读者来说,了解视角的本质和功能,并能确认作品的感知主体(即聚焦者),往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题旨和艺术特点的关键所在。 尽管小说视角本身属于结构上的范畴,它的变化本身属于非语言问题,但在以语言为根本的文学作品的叙事中,视角同文本的其他方面—样,是用语言传达和表现的,它与语言形式技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仅仅将视角定义为一个结构范畴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对叙述视角的本质特点及其文体功能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引言、结束语以及三个章节。 引言论述了视角对于小说理解的意义,以及视角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趋势,旨在阐明研究此项课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一章对视角研究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探讨。首先介绍了叙事小说话语结构中的主要参与成分,即三个话语层次:作者—读者、叙述者—叙述对象、人物—人物。其次区分了视角这一概念的三个常用所指:时空视点、概念视点与心理(感知)视点。心理(感知)视点即叙事时所采用的感知角度,为传统上所指的“叙述技巧”,是一个结构上的范畴,也是本文所关注的课题。针对视角分类问题上的混乱,,本章对Friedman的八分法, Gene t ie的三分法以及F。ler的冰法阶了简剧呆讨,并以聚 焦者的位置为捌,进而区分了两种胁类型,即外视角与内视 角,洲门分别又包括不同的叙事方式。由于不同的视角类型服务 于不同的目的,因而在创作实践中,通常很少有绝对使用某一视 角的作品,大多以某胸角为主,穿插使月其他视角,而呈现多 元的聚焦方式,从而造成叙事文本篇章结构、帕系统的复杂化, 并赋予作者极大的选择自由。通 角的含义发J鹦字衣类型, 雄旨在脓视角定义上的浪话时这一淤阶澄清,力求对本 文所研究的 角形成明确的认识,并为本文的展开奠定理论 M。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姘学研究与视角研究的关联牲。姘学 分个具有一定独立帅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聊究作者在文本 中毗的特定的语言龄般时作品中语言特征的摘意义和文 体价值。传统上对视角所做的理论研究大多属于叙述学的研究领 域。在肺结构上的视角时,叙述学家们更为关注的是不同视角 类型的系统分类,以栅角对于叙琐巨离调节的意义,而对视角 的语言特征有所忽略。而她。学家们 角时更注重作者械 角的调节眯中对文字阶的踉。由于叙述视角是叙述学与文 体学的重合面之一,本汕为仅从叙述学角度对视角进行研究未 免有失片面。全面、深入地了糊角滩特征及其功能离不开文 体的掷。因此本文在 浙时既注重不同的视角类型腆功 能,同时又关注不同叙事方式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上的特征。 第三章胁文的核。。部分,着力椰了视角的语言属性及其 狐效果。由于内、外视角往往同时出赃文本中,对两者的识 别与理解往往还需依赖于视角的选择与调节中呈现出的语言特 征。滩着重肋了五个捻方面:言语与思想的淑方式、时 -体范畴、指示成分、信息序列以及C理狐。这些语言手段常 常不翩立地起作用,而划FI互邮,互为抓的。一方面,对 于视角的调节常常影响这些语言特征的变化,而另一方面,这些 语言抑了对于读者识别并理敢椰角在整个文柏题意义的传达中 所占的啪腑重要的意义。通 角的语言属性的栅,本 章旨在对小说的视角达S更生面、更深刻的理解。 必须指出,本蛐腑小说视角的狐学研究,目的是对视 角的掀…狐功能进行全面的描述,而不是进行规定性的 限制。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嗣二文的出发点。 结束语是对本文的狲回顾,以及对视角问删究的前服 望。本文仅仅是对视角问题的粗浅研究,旨在通过文体愉拓宽 腑域的研究界面,舰地总结叙事作品锹形式的赃。文中 峋角的语言属性的掷仍存在缺憾与不足,贿待于进一步完 善与捌匕。笔者期待专家学者的不吝赐教与批评指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钢;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语言信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冯季庆;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聚焦、变焦与意识流[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1期



本文编号:2281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81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