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

发布时间:2018-10-20 12:54
【摘要】:乡民艺术与民间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生活表现以及内里寓寄的集体无意识,都表现出鲜明的"镜像"特点。中国乡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生与图腾崇拜有关,而趋吉求福的民族心理则在长期传承中渗透其间,凝结成这种形象而生动的艺术意象,对于民间生活有着莫大影响,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变化。
[Abstract]:The folk ar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olk daily life, its lif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side, all show the distinct "mirror image" characteristic.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lk ar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occurrence is related to totem worship, while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of seeking happiness permeates it in the long run, condenses into this kind of image and vivid artistic image,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lk life.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changes in social life has taken place subtle changes.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J1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燕;;话语的盛宴与狂欢——《疯狂的石头》文本意文解析[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2 潘月琴;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5年03期

3 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4 李彬;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及其对批判学派的贡献[J];国际新闻界;2001年06期

5 雷艳林;巴赫金论“怪诞现实主义”的文化根源及形成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6 夏益群;论《静静的顿河》中“家”的时空体[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于春芳;俄语修辞学:回顾与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叶虎;;全球化进程中的软权力与中国大众文化传播[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9 胡军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10 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J];理论建设;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5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谢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韩雷;神话批评论[D];浙江大学;2006年

8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胡继芳;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舞蹈与社会生活[D];暨南大学;2002年

3 陶慧;中西文化中数字的象征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4 施银贵;《红楼梦》与《爱玛》叙事艺术之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欣;从对话看宗教因素对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施进华;试论美育中的审美体验[D];扬州大学;2004年

7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8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9 李夏慧;论走向生命对话的教育[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汤景泰;末世人的生命之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纪兰慰;舞蹈民俗学的学术定位[J];民族艺术;1998年02期

2 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J];齐鲁艺苑;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思运;;周作人和鲁迅:何其芳的两个精神镜像[J];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J];民族艺术;2006年01期

3 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J];齐鲁艺苑;2006年04期

4 张士闪;;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J];民族艺术;2006年03期

5 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2283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83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