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我们的立场:回到孙绍振

发布时间:2018-11-11 18:51

[Abstract]:......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琼;梁朝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邝彩云;;再看“文如其人”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曹顺庆;邱明丰;;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4 李媛媛;;建国以来外国文艺理论译介及其影响[J];理论视野;2010年02期

5 陈剑晖;;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J];江汉论坛;2010年01期

6 ;本期主笔 孙绍振/教授[J];名作欣赏;2010年04期

7 高楠;;“西论中化”:文论建构的主体性[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8 黄霖;;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9 王一川;;中国现代文论中的若隐传统——以“感兴”论为个案[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10 ;同济学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系统总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古远清;;学者化的诗人,作家化的学者——评叶维廉的诗论[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海;;文学界定转换与文论体系重构——由《文心雕龙》切入[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8 南帆;;诗与国家神化[A];世界汉诗协会2006年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安然;;幽默散文的背景与现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毓璜;批评不可缺失有效性和公信力[N];光明日报;2010年

2 徐鲁;儿童文学:无远弗届[N];文艺报;2010年

3 郭英剑;应注重构建西方文论研究中的对话角色[N];文艺报;2010年

4 金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记者 曹静;共论“多元世界的文化立场”[N];解放日报;2010年

6 江苏省作家协会;建构文学批评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0年

7 胡瑶洁;上海大学开设知名学者经典导读课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时胜勋;精神历险与思想前沿对话[N];文艺报;2009年

9 王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系统总结[N];文艺报;2009年

10 李世涛;西方文论的对话式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先国;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D];苏州大学;2005年

4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瑞华;孙绍振文学教育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朝鲁;C·宝音诺木胡文艺理论观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高媛媛;欲望独白—凯瑟琳·布蕾亚电影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覃祚建;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D];湘潭大学;2009年

5 李纳新;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徐轶群;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历时与共时的并存[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倩;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夏露;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山东大学;2007年

9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志国;作为含义和意味存在的文学意义[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5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25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7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