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

发布时间:2018-11-12 15:07
【摘要】:正在当下的文学理论界,"理论终结"的呼声不绝于耳,稍微留心一下,不难发现探讨"理论终结"的文章此起彼伏,"理论终结"似乎成为一个颇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如同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终结"、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德里达所说的"读者之死"以及前些年出现的"文学的终结"一样,"理论终结"的出现着实在文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赞成者推波助澜,大肆鼓吹,仿佛理论终结了;被理论束缚的一切就完全解放了;
[Abstract]:In the present literary theory circle, the voice of "theory end" is constantly heard, a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it, an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articles discussing "theory end" come and go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ory end" seems to become a topic that people enjoy talking about. As Hegel calls the end of art, Roland Bart's death of the author, Derrida the death of the reader, and the end of literature in previous years. The emergence of "the end of Theory" has caused a great uproar in the literary theory field, and there are those who agree with it and those who question it. The proponents pushed the flames forward and trumpeted, as if the theory had ended, and everything that had been bound by the theory was completely liberate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和当代批评理论的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罗昔明;托尼·贝内特及其政治文化观念[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谢洪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群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左洁;作者·文本·读者[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3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许娇娜;;从伊格尔顿研究到新自由主义批判——大卫·奥尔德森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2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实践观的发展[J];传承;2011年15期

3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肖琼;;神义论: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逻辑立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5 石雯;;评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6 王洪琛;;穿越理论主义的美学写作——评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富宝;;“死亡”还是“再生”?——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处境[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9 ;卷首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特里·伊格尔顿;马修·博蒙特;贾洁;;批评家的任务——特里·伊格尔顿对话录·第四章政治/美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周宪(学者) 刘国鹏(本报记者);现代主义的坎坷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陆扬;理论的迷途[N];文学报;2011年

9 赵志军;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难[N];文艺报;2005年

10 世文;人文传统和准则没有消失[N];文艺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3 肖宏德;审美的政治寓意[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姚倩;美学、身体、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晓红;论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三达;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批判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旺;试论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对当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27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27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