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建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的缺乏——反思主体间性文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Abstract]:Modernit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dominant value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moderni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ture theory lack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value appeal.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is also directly resulted in its advocates' errors in judging the nature of literary subjectivity. Not to mention to be able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value demands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ry theory in fact as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ry subject theory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eepening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to establish the theory of value appe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fundamental cho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to insist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value demand of modernity. Of course, the literary theory in construction should embody the demand for sound and sufficient modern values.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06WX25)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2 詹艾斌;朱倩;;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进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以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的小说创作为个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麻天祥,詹志和;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吴东;现代性与文学价值取向的分化性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叶碧;趋势 偏向 超越——关于审美文化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5年09期
5 吴东;论现代性条件下文学价值多样性多元共处互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张玉能;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陈全黎;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王晓华;现代性的中国形态与后现代主义问题[J];探索;2001年03期
9 袁金刚;新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学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巫汉祥;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内在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魏家文;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武汉大学;2005年
3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D];厦门大学;2007年
7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广森;本体论语境中人的本性审视[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茂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太構;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核心因素研究——一种发展教育学的视角[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侯方峰;革命历史的两种小说叙述[D];山东大学;2007年
4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樊旭敏;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思考[D];浙江大学;2007年
6 姜艳华;现代美育与人的感性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先智;想象现代中国的方式[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楠;文学主体间性论要[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9 吴彬;背靠传统,,面向未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詹艾斌 ,陈海艳;论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价值诉求[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2 赖大仁;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讨论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詹艾斌;朱倩;;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詹艾斌;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1期
5 杜书瀛,张婷婷;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J];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32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2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