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不之性质”
[Abstract]:The topic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all Media" seems to imply this problem: the expansion of reading media from paper to mobile terminals such as the Internet, mobile phones, handheld readers, etc. Reading behavior can occur everywhere, and therefore increasingly instant and functional times, how should literary criticism be engaged in? The answer, for me, is not for literary critics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the status of an invincible conceptual supplier, and to tailor the goods they need in an ever-changing age; On the contrary, in such an era of "meaning evaporation" (Geng Zhanchun), what literary criticism needs to strengthen and develop is precisely the part that is unique to her, and the part that has been neglected by this era-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textual criticism, Continuously express the experience of beauty, truth, meaning and freedom, and explore the individuality and complexity of spiritual form and spiritual life.
【作者单位】: 《北京日报》副刊部;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秀萍;;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艺术广角》2009年总目录[J];艺术广角;2010年01期
3 梁冬华;;传统的过去性与现存性——论T.S.艾略特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传统”观[J];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俞菀;;试论原型理论的文学解释力——以藏族民间文学中的动物崇拜原型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姚力虹;汪宏;;论孙犁的文学批评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郭玮;;感悟音乐[J];音乐天地;2010年01期
7 哈罗德·罗森堡;郑_;;艺术实体与审美的暂时性[J];美术观察;2010年02期
8 王大桥;;审美经验:文学人类学的伤痛与承诺——文学研究人类学范式的审美之维[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杨广松;;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两性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编读[J];名作欣赏;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荣;;教师心理健康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年
2 冯婕;;民族手工艺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3 敬端阳;罗海平;;谈音乐课改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4 罗松香;孙顺求;;实践《音乐课程标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谈谈口风琴协同教学的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5 王瑾;;初中英语教学的美育熏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黄春燕;;博客家园——青少年成长的新天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7 校文彬;江长录;;打造公寓文化 提升养老品位——渭南市临渭区老年公寓文化建设启示录[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年第3期(总第83期)[C];2010年
8 周志雄;;回顾刘再复与姚雪垠的论争——写在姚雪垠诞辰100周年之际[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峰;;农村业余书画队伍建设之我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踪凡;;明代学者对汉赋的评点[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汕头市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 郑通声;以公安文化为抓手创建幸福警队[N];人民公安报;2011年
2 林建法;文学批评的理论空间[N];人民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文颖;环境保护部培育积极向上的机关文化[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在文本中寻找艺术真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批评的跨学科传统与当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陈鸣;需要去除偏见和成见[N];文学报;2010年
7 江苏 顾礼俭;文学批评≠文学评论?[N];文艺报;2010年
8 史元明;警惕批评中的理论先行[N];文艺报;2010年
9 张秀芹;保持对文化生活的执着[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孙波;保护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国家软实力[N];中国文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格奥尔格·卢卡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D];复旦大学;2010年
3 汤振纲;夏志清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兰文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梁桂莲;审美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9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10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及其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闫军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误区与教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清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耀威;一九九六中国文学理论新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文颖;罗兰·巴特“作者死亡论”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颜东升;克尔凯郭尔反讽概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郭晨;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的当代重塑[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0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