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审美与公共性:重审十八世纪欧洲启蒙美学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8-11-14 19:10
【摘要】:在当前的美学研究中,十八世纪的启蒙美学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以往美学史在评价视野和方法上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这一结果,启蒙美学的丰富性遭到抹杀,启蒙美学的独有价值受到冷遇。苏格兰、法国以及德国启蒙美学的个案提供了一种启蒙美学研究的新思路,即以公共性为视角,依托社会政治理论发掘启蒙美学之于人类现代文明建设性的价值。这种重新评价并不意味着决然抛弃以往启蒙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应该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以往的启蒙美学研究更侧重精神性,个体性与批判性,那么新的启蒙美学则更偏重于现实性、公共性与建设性。
[Abstract]:In the current aesthetic research, the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of the 18 th century has been in obscurity. To some extent, the limitation of aesthetic history in the evaluation field and method has resulted in this result, the richness of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has been obliterated, and the unique value of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has been neglected. The cases of enlightening aesthetics in Scotland, France and Germany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study of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that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ve value of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to human modern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ity and relying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politics. This reevaluation does not mean to abandon the rich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In a sense, it should be a powerful complement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Previous studies of enlightenment aesthetics have laid more emphasis on spirituality, individuality and criticism, but the new aesthetics of enlightenment is more realistic, public and constructiv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艺术与启蒙: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诗学研究》(Y2008567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2 杨巧蓉;;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新探——以“自然权利”为视角[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3 邹成效;略论自然的技术后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刘莘;文明批判:卢梭与启蒙运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刘莘;卢梭与启蒙理性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史修永;;现代性困境与人的幸福——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幸福观比较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赵立坤;理性如冰 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简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郭忠义;论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理性的形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张品端;朱子理学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J];东南学术;2004年02期

10 孙笑侠,应永宏;论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J];法学;200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5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何鹏翔;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逻辑构架和历史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程倩;中西方古代设计艺术思想渊流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李祖德;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蒙叙事和现代性话语[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芳;理性之光[D];湘潭大学;2002年

9 何晓霞;卢梭的浪漫主义[D];湘潭大学;2002年

10 王海燕;启蒙立场中的生命关怀[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振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J];艺术·生活;2005年03期

2 吴青科;;论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艺术之美 源自内心[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4 张健;公共艺术在中国[J];艺术·生活;2005年02期

5 ;2010艺术百家年度论文奖(青年)获奖名单[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6 周丽娜;;“消亡还是涅i谩薄酆诟穸帐踔战崧鄣谋局蔥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7 胡介鸣;;情感媒介——走出实验室[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8 侯鹏;;公共艺术中的“现成品艺术”浅析[J];大舞台;2011年06期

9 汉斯·贝尔廷;苏伟;;《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11、新美术馆中的艺术史:寻找自身面孔的努力(2)[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10 耿波;;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鲁明军;;前卫性、正当性与合法性——当代中国实验艺术的一个政治哲学命题[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家荣;;文学批评标准的反思与新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长北;;对图像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蒋国良;;“一唱三叹”的传统审美论钩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9 虞建华;;关于文学作品名称翻译的一些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永涛;;论公共艺术和公民意识教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林;审美:贵族的特权?[N];文艺报;2004年

2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3 浙江 陈文娟;关于艺术与公共性的思考[N];美术报;2007年

4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5 邱家和;上海泓盛主推“抽象审美”专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7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研究员 唐晓渡 本报记者 金涛;诗歌与公共经验及记忆[N];中国艺术报;2009年

8 余岱宗;于细微处呈现精彩[N];文艺报;2006年

9 骆冬青;《文艺之敌》自序[N];文艺报;2006年

10 杨匡汉;面对“新世纪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郭公民;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若熹;线意志[D];暨南大学;2002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常俊玲;回返审美之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枢昊;竞争的公共性空间:18世纪中后期的巴黎沙龙[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2 韩晓冬;艺术为人民服务[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3 吴国清;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汕头大学;2005年

4 陈永明;诗歌意象管窥[D];郑州大学;2005年

5 胡安民;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青;从艺术到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刘欣;“解放知识”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彦;文学创作与童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珊珊;色彩与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32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2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