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到文学人类学——兼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及其理论反思
[Abstract]:From reception Aesthetics 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Wolfgang. Ethel's theory transfer has its internal development logic and consistenc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remarkable change from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micro-reading response to the anthropological nature of macro-inquiry literature. By questioning the anthropological motivations of literary existence, literary anthropolog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ictionalization as the self-presen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human beings. In "text Game" and "Anthropology Show", literature expands the extraordinary plasticity of human beings. Ethel's "Literary Anthropology" theory is far from winning the praise of acceptance aesthetics in Europe and America, so it needs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review.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I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董学文,盖生;文学原理的书写及学科未来构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贵志浩;论现代散文的文体自觉[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刘国清;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生态思想建构——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董希文;文本理论与文艺学关系初探[J];东方论坛;2005年03期
6 黄念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历史叙述问题——以几部批评史著作为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张进;;通向一种历史诗学[J];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06期
8 黄立华;环境文学:生态危机时的一种新视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3期
9 刘精科;“自然”在人类诗学观念中的变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王彦霞;;文学理论科学性的相对性[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5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锐;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得与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莉;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1年
4 纪军;女书叙事诗与女性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长中;回归文学本位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傅美蓉;女权/女性主义批评的解构传统[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范玲娟;The Woman in White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柯;;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2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3 任桂燕;;阅读与文学接受理论初探[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4 曹学庆;;暗化的文学读者——数千年来一直被忽略的群体[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5 李小贝;;从“兴”到“兴发感动”——试论叶嘉莹自成体系的“兴发感动”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陈莉;;电子传媒时代文学接受的主体性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8 汤定军;周福娟;;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9 林现彩;;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的美学价值与现实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方红霞;;从接受反应文论看小说《洛丽塔》(片段1-3)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4 李红梅;;文学阐释学管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5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解玉斌;;观念艺术的哲学基础[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3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5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6 苏叔阳;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的责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9 贾方舟 (作者为著名评论家);新艺术与“职业观众”的遭遇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陈文忠;接受史: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新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3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8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9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3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邓炎炎;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杨慧芳;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加强;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安徽大学;2005年
7 王欣;接受美学与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恕华;从《苔丝》的几个汉译本论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的接受[D];苏州大学;2007年
9 周兰秀;林}翻译小说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温静;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2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