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的位置:从娱乐到审美

发布时间:2018-11-15 08:16
【摘要】: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经验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与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相比,是处于最低的层面;而艺术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的形象世界,又包含有更高目的的精神指向。过于夸大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艺术偏离人的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变成了政治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只会导致艺术功能的衰退。艺术的娱乐,并非功利性,而首先是享受性,它与一般娱乐不同的特点是审美的愉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感动或情感的释放。我们谈艺术的娱乐功能,一点也不否认和贬低艺术的社会功能,相反,恰恰是为了健全和强化艺术的功能效应,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效应,固然取决于艺术品的审美趣味,但也不等于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品,就具备很好的社会功能,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精神的和灵魂的力量,艺术家的良知与激情、思想与文化精神,决定着作品的社会功能的力度。
[Abstract]:Art, as an empirical form of understanding truth and an element of ideology, is at the lowest level compared with religion, scienc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rt, as the creation of human genius, contains a higher purpose of the spirit of the world. Exaggerating the role of art in social life makes art deviate from people's basic spiritual needs and become a tool of politics or social ideology. This will only lead to the decline of artistic function. The entertainment of art is not utilitarian, but hedonic. It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entertainment in aesthetic pleasure, strong emotion and emotion release. When we talk about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art, we do not deny and belittl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at all. On the contrary, it is precisely for the purpose of perfec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effect of art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The social function effect of art, of course, depends on the aesthetic taste of art,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works of art with aesthetic taste have a very good social function, becaus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To a great extent, it is the strength of emotion and soul, the conscience and passion of artists, and the spirit of thought and culture, which determines the strength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work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伟;;基于设计基础的色彩教学[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3期

2 吴愿;;“大众艺术”概念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3 王绍祥;苏毅琳;;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丁尔苏;;悲情与炫耀——华人移民文学中相反的叙事策略[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5 吴樟华;;《长笛赋》的艺术质感[J];艺海;2010年02期

6 李军;;论前期延安文学话语的独特性[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7 李彤彤;马秀峰;张明娟;;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1期

8 黄朝晖;;英语委婉语之社会功能[J];职业技术;2010年01期

9 彭华;;苗族“滚山珠”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01期

10 马军红;;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的实施[J];民族音乐;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凌琪华;陈建杰;齐艳艳;杨婉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钟一鸣;;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3 申芸;;棋类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4 陶格斯;;2008年下半年“蒙古族传统游戏,棋牌玩法的教学研究”计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5 陶格斯;乌日娜;;课题《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相结合》——子课题《蒙古族传统游戏棋牌玩法的教学研究》阶段性总结表格 2007年9月——11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6 严蕾;;在实验中提升自我 在课题研究中快乐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年

7 杨君;;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8 肖霞;;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青建;;数学娱乐的理论与实践[A];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吕晓英;;论白马湖作家群的出版活动[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娟;京沪汉调查:逾九成家长支持孩子上网“学习”[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自由撰稿人,,《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译者 田文慧;男孩的天性与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黄会林;拓宽银幕上下的交流[N];人民日报;2010年

4 童刚;2009:中国电影精彩跨越[N];人民日报;2010年

5 张玉玲;迎接文化繁荣的春天[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贺勇 尹晓宇 殷新宇 郑娜 熊建 郝青 赵晓霞 潘笑天;记录·2009时光已走远 时光正到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文化共享让心灵自由徜徉[N];深圳特区报;2010年

8 龙波;宜春市分行关爱员工“五步走”[N];中国邮政报;2010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孙巧拙;收藏需要什么样的雕塑[N];中国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孟刚;滑雪别忽视安全[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毓文;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邓鹏;游戏成瘾机理及其在娱教设计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6 丁楹;南宋遗民词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7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9 倪建林;原始装饰艺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符懋濂;唐代明道文学观与正统历史观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90年代后文学性书籍插图中的流行因素解析[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石园;论服装表演的社会传播与功能[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3 朱鹏程;儿童与身体体验[D];浙江大学;2010年

4 田垒;3G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香麟;叶梦得《石林诗话》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甘燕飞;西方非政府组织解读及其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启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宋成;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旭;五四前后中国翻译理论论争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魏斌;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景;冯小刚电影审美趣味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32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2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7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