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解构到重构——生态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双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8-11-17 10:22
【摘要】:生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全新的本体论和生态世界观。本研究认为,生态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价值应不仅单纯停滞在对现代性的解构层面,更应是对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建设和重构。因此,本研究在对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主体意识及经济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检省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全新的后现代主义生态批评构想,即基于解构之上的整体世界观的重构、女性文化主体精神的恢复以及多元化生态批评视野的搭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旨在实现解构与重构双重生态批评理想的生态批评新思路,更是彻底消除现代性危机、重建世界和谐的理想生态之路。
[Abstract]: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is a new ontology and ecological world outlook. This study holds that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criticism should not only be stagnant 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new economic and cultural form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of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economic centralism,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post-modernism ecological criticism. That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world outlook based on deconstructio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pirit of female cultural subj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ecological criticism vis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a new way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which aims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it is also an ideal ecological road to eliminate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nd rebuild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科研项目“全球生态危机语境中的辽宁生态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02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郑伟红,郑卫丽;对技术选择因素的反思——评乔治·巴萨拉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选择思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如辉;“中医现代化”的定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匡萃璋;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的中医学[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汪霞;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10 胡坚强;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建国;;论生态世界观[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刘顺妮;水泥-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6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7 卢强;复杂之整合—黄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与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8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10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江;生态科学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傅顺;从环境演化角度探讨三星堆文化消失之原因[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王建青;对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范崴;油污侵权损害的赔偿范围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5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耀懿;长江流域水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7 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苗俊玲;论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苏令银;深生态学:理论及其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姜雪莲;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审视——兼谈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2 覃新菊;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秋华;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峰;;多样现代性与诗歌草根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1期

2 赵峰;;无翼之“鸟”为什么需要“鸟类学”?——对温伯格观点的反驳与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3期

3 房福贤;;面对人类生态困境的深刻反思——评《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国俊;苏伟;;现代性伦理危机的三种根源[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5 霍伟岸;;沃格林论现代性及其起源[J];读书;2010年05期

6 赖守忠;熊玉琴;;霍桑及其作品的现代性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林雅华;;未完结的成长——《绿衣亨利》中的另一种启蒙[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孙建茵;;现代性文化悖论的价值选择——论马尔库什的文化批判理论[J];文艺评论;2010年03期

9 方钦;;中国的“传统”与“现代”[J];读书;2010年08期

10 马永波;;现代性与生态危机[J];文艺评论;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邵龙宝;;现代性语境中伦理价值的实践困惑[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彦丽;;“比较的”与“文化的”法研究——中、日、美学者围绕中国“法”问题的论争及其思想意义[A];“近现代东西方文明演进的历史经验”论文集(增编)[C];2006年

3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他们没有隐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阮炜;回应多事的百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黎世光;政治哲学的现代危机和古典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然;重读《启蒙辩证法》[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宋姝鹏;行动、思考与判断[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余勤;卡尔·施米特:以政治神学对抗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之慧;在对抗与竞争中探寻民主真谛[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华灵;现代性危机的两幅肖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锐;事实抑或规范:马克斯·韦伯政治正当性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超;法律秩序存在之社会情境[D];重庆大学;2010年

8 张生辉;论哈贝马斯对立法权的重构[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赵良;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观[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10 白旭;从理性叙事问题看现代性危机[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7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7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